[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发动机的高压连接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281923.X | 申请日: | 2013-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5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 发明(设计)人: | 周一峰;陈兵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创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M55/02 | 分类号: | F02M55/02 |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 地址: | 214037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发动机 高压 接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连接管,尤其是一种在发动机上使用用于连接高压油管和喷油器的的高压连接管。
背景技术
高压连接管装配在发动机的缸盖上,用于连接高压油管和喷油器,是燃油通往发动机燃烧室的通道。发动机为达到更高的排放水平,燃油的压力要求较高,通常达到(150~160)MPA,在高压作用下,高压连接管作为一种中间过渡管,其各个密封面的密封性若得不到保证,容易导致燃油泄漏;同时因发动机上的喷油器属于精密件,如果燃油的清洁度不高,容易导致喷油器出现卡滞的故障。
目前,如专利号为200920164925.4的高压连接管的结构包括一根高压连接管体,管体的出油端与发动机喷油器连接,其进油端与发动机高压油管连接,管体出油端端面外侧设为球形曲面,在高压连接管体上设有与发动机缸盖定位槽相应的定位凸起,该定位凸起为对称布置于高压连接管体的外围,这种对称布置的方式不利于定位凸起的导向,并且在对高压连接管体的加工过程中,定位凸起的对称度无法保证一致,从而影响高压连接管体的装配精度,影响高压连接管体的质量及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中这些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精巧,质量轻,操作方便,一种用于发动机的高压连接管,从而。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发动机的高压连接管,包括一根高压连接管体,高压连接管体的出油端与发动机高压油管连接,高压连接管体的出油端端面外侧为锥形圆台;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高压连接管体的外周上至少布置一个与发动机缸盖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凸起。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定位凸起为圆柱销;
所述锥形圆台轴线对称的两个边际线之间的夹角α为45°±1°;
所述高压连接管体的进油端的内侧为圆锥面,圆锥面锥角β为60°±1°,所述圆锥面开口面积由内向外逐步递增;
所述高压连接管管体上设有与发动机缸盖连接的连接部件,连接部件与发动机缸盖接触的锁紧面为球形曲面;
于所述高压连接管管体的进油端内设有滤清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对称定位凸起的结构改为单侧键销结构,不仅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加工精度,还提高本实用新型与发动机之间的导向性,避免了以往需要保证定位凸起一致性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Ⅰ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在Ⅱ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根高压连接管体2,高压连接管体2的出油端1与发动机高压油管连接,高压连接管体2的出油端1端面外侧为锥形圆台,对应插入至喷油器连接部,与喷油器连接部的圆锥形内壁线接触(喷油器图1中未示出);如图2所示,以锥形圆台轴线对称的两个边际线之间的夹角α为45°±1°。高压连接管体2的外周上至少布置一个与发动机缸盖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凸起3,定位凸起3为圆柱销,该圆柱销安装于高压连接管体2上开有的键槽中;定位凸起3用以定位高压连接管,使其无法随意转动,利于密封。高压连接管体2的进油端5内侧501为圆锥面,圆锥面锥角β为60°±1°,圆锥面开口面积由内向外逐步递增,高压连接管体2的进油端5与高压油管(图中未示出)的连接端对应连接,高压连接管管体2上设有与发动机缸盖连接的连接部件4,连接部件4与发动机缸盖接触的锁紧面401为球形曲面,使得连接部件4与发动机缸盖线接触。于高压连接管管体2的进油端5内设有滤清针6,用于过滤燃油,保证发动机喷油器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对称定位凸起的结构改为单侧键销结构,不仅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加工精度,还提高本实用新型与发动机之间的导向性,避免了以往需要保证定位凸起一致性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高压连接管体的加工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创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创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19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轮机活动导叶
- 下一篇:一种天然材料制备碳纤维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