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斯特林发动机冷却器的主动式热管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73497.5 | 申请日: | 2013-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43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李琦芬;孙伟东;宋丽斐;赵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学院 |
主分类号: | F01P9/00 | 分类号: | F01P9/00;F02G1/043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王晶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斯特林 发动机 冷却器 主动 热管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斯特林发动机冷却器的热管冷却装置,尤其是能进行主动散热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斯特林发动机冷却器通常采用给水泵提供循环水,风机以强制对流的方式对循环冷却水箱进行换热。
当循环冷却水系统为封闭式时,循环水在给水泵的作用下压力升高,对斯特林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密封提出了高的要求,增加了制造难度同时,对设备材料也做出了承压方面的限定;当循环冷却水系统为开放式时,风机强制对流换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循环水的流失浪费,而且水量减少到一定程度,需要增添补水系统,使循环冷却水系统更加复杂。
斯特林发动机作为发电设备,而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给水泵与风机都是耗能设备,这就降低了斯特林发动机的发电效率,影响了斯特林发动机的运行经济性。
循环冷却水系统结构包括给水泵、风机、循环水箱、散热翅片和连接管道,系统结构复杂,且各个设备的成本高昂,不利于斯特林发动机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推广;循环冷却水系统设备所占的体积与部分斯特林发动机机型的整机体积相仿,大大地降低了空间利用率,严重地影响了小型斯特林发动机发挥灵活的特性。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当给水泵和风机出现紧急故障亦或是失去电力供应时,会导致斯特林发动机的冷却器冷却效果恶化,轻则影响效率与功率,重则损坏斯特林发动机主机设备,造成重大损失。
小型斯特林发动机旨在作为无电、缺电的偏远地区使用,而循环冷却水方法在这些地区应用受到限制。现用新型热管冷却装置对斯特林发动机的冷却器进行主动式冷却,不需要额外电力供应,多根热管的配合使用,保证了冷却效果并使发动机运行稳定。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斯特林发动机循环冷却水系统存在的诸多弊端,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斯特林发动机冷却器的主动式热管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不需要额外能耗,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热管和导热油的组合使用,可以保证发动机冷却器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斯特林发动机冷却器的主动式热管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器上盖板、冷却器圆筒壁、冷却器下底板和发动机气缸外壁围成的一个圆柱形空心通孔腔体,其特点是:空心通孔腔体内充满导热油,从冷却器圆筒壁外周面向空心通孔腔体内插有水平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竖直方向均匀排布的热管管组。
热管管组包括上部热管管组和下部热管管组,上部热管管组中热管长度小于下部热管管组的长度。
冷却器上盖板上通过回热器连接冷却管束,冷却管束插在空心通孔腔体内,并沿圆周均匀排布。
上部热管管组与冷却管束之间在水平方向的间距和下部热管管组与气缸壁之间在水平方向的间距相等。
冷却管束分三层圆筒形布置,层与层之间的间距相等,同一层中的相邻冷却管束之间的间距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解决了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额外能耗问题,避免了冷却水的流失浪费,提高了斯特林发动机发电的经济效益;新型热管冷却装置只包括热管、导热油、冷却器壳体,没有机械运动部件,使结构得到显著简化,体积明显变小,噪音基本消失,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小型斯特林发动机的灵活特性;对于无电、缺电的偏远地区来说,不需要额外电力供应的新型热管装置具有更加广阔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壳体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斯特林发动机冷却器的主动式热管冷却装置,包括上部热管管组1、下部热管管组2、发动机气缸外壁3、冷却器圆筒壁4、冷却管束5、冷却器上盖板6、冷却器下底板7、导热油8、动力活塞9、配气活塞10、回热器11,空心通孔腔体12。
冷却器下底板7和发动机气缸外壁3围成的一个圆柱形空心通孔腔体12。空心通孔腔体12内充满导热油8,从冷却器圆筒壁4外周面向空心通孔腔体12内插有水平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竖直方向均匀排布的热管管组。
热管管组包括上部热管管组1和下部热管管组2,上部热管管组1中热管长度小于下部热管管组2的长度。
冷却器上盖板6上通过回热器11连接冷却管束5,冷却管束5插在空心通孔腔体12内,并沿圆周均匀排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学院,未经上海电力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734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重轻的单体液压支柱
- 下一篇: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模拟训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