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铁路道岔钢轨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220684.7 | 申请日: | 2013-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98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 发明(设计)人: | 周清跃;张银花;陈朝阳;刘丰收;李闯;俞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E01B5/02 | 分类号: | E01B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2 | 代理人: | 苗青盛;王凤华 |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道岔 钢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道岔钢轨,属于交通运输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铁路的车辆车轮由锥形踏面发展为圆弧形磨耗踏面,以前与锥形踏面相配合的铁路钢轨也随之进行了改进。
新的60kg/m型钢轨已经投入使用,这种钢轨在申请号为201020668442.0的中国专利申请中进行了描述。该钢轨包括轨头、轨底和连接轨头和轨底之间的轨腰。在该钢轨廓面的横截面包括相对于廓面垂向中心对称的一共7段圆弧,并且相邻的两端圆弧在它们的连接点处相切。经过实践证明,这种钢轨有效地改善了轮轨之间的接触状态,减少了轮轨的接触应力。
然而,目前并没有与该钢轨相适应的道岔钢轨。
因此,需要针对以上这种钢轨设计新的道岔钢轨,从而使道岔钢轨与以上钢轨匹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铁路道岔钢轨,该道岔钢轨克服了现有的道岔钢轨米塞斯(Mises)应力偏高,钢轨及轮轨间接触应力偏高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铁路道岔钢轨,该道岔钢轨包括廓面轨头、轨底和廓面轨头与轨底之间的轨腰,所述道岔钢轨横截面的廓面包括七段彼此相连并相切的圆弧,第一圆弧段置于七段圆弧组成的弧曲部的中心,在第一圆弧段的两端分别相连并相切三对相对于道岔钢轨横截面中垂线的1:40斜线对称的圆弧,整个弧曲部相对于道岔钢轨横截面中垂线的1:40斜线对称。
进一步,所述的廓面轨头还包括分别与弧曲部两端相切的两条斜线,其中第一斜线的斜度为1:40,第二斜线的斜度为1:13。
进一步,所述的廓面轨头还包括结合在斜线和轨腰之间的底线。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圆弧段的半径为200mm≤R1≤250mm,第一圆弧段两端的水平间距为16.0-20.0mm。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圆弧段的半径为200mm,第一圆弧段两端的水平间距离为18.0mm,第一圆弧段的左端点与钢轨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04mm,并且第一圆弧段的右端点与钢轨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49mm。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圆弧段两端分别与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相切并相连,所述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的半径均为45mm≤R2≤70mm,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最外端点的水平间距为45.5-60.5mm,并且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最外端点与所述道岔钢轨横截面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1.6-5.1mm。
进一步,所述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的半径55mm≤R2≤65mm,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最外端点的水平间距为51.1mm,并且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最外端点与所述道岔钢轨横截面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6-5.1mm。
进一步,所述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的半径60mm,第二圆弧段左端点与所述道岔钢轨横截面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2.7mm,第三圆弧段右端点与所述道岔钢轨横截面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4.0mm。
进一步,所述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分别与第四圆弧段和第五圆弧段相切并相连,所述第四圆弧段和第五圆弧段的半径均为12mm≤R3≤18mm,第四圆弧段和第五圆弧段最外端的水平间距为60.6-75.1mm,并且第四圆弧段和第五圆弧段最外端点与所述道岔钢轨横截面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6.6-13.1mm。
进一步,所述第四圆弧段和第五圆弧段的半径均为16mm,第四圆弧段左端点与所述道岔钢轨横截面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9.9mm,第五圆弧段右端点与所述道岔钢轨横截面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11.6mm。
进一步,所述的第四和第五圆弧段分别与第六和第七圆弧段相切并相连,并且所述第六和第七圆弧段的半径为6mm≤R4≤12mm,第六和第七圆弧段的最外端点与所述钢轨的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1.6-17.1mm,第六和第七圆弧段最外端点的间距为70.8mm。
进一步,所述第六和第七圆弧段的半径为8mm,第六圆弧段的左端点与所述钢轨的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3.4mm,第七圆弧段的右端点与所述钢轨的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5.2mm。
本的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道岔钢轨的钢轨米塞斯应力计算值均较现有钢轨更低,这表明道岔轨顶优化后抗塑性变形能力有所提高。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道岔钢轨优化后,轮对横移时轮轨抗接触强度有所提高,轮轨接触关系得到改善,从而本实用新型的道岔钢轨在减小钢轨及轮轨间接触应力上有所改进。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道岔钢轨的横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206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