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式涡轮增压器进气塑胶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87159.X | 申请日: | 2013-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4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张运东;杨丹;许平洋;拜晓峰;王润宏;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博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F16L11/00;F16L4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翁霁明 |
地址: | 31501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涡轮 增压 器进气 塑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型商用车空气滤清器出气端与发动机涡轮增压器进气端之间的连接塑胶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乘用车及部分中、轻型商用车产品中,空气滤清器出气端与发动机涡轮增压器进气端之间的连接管已有采用顺序或多层共挤吹塑塑胶管的应用案例。重型商用车由于发动机功率及排量较大,与之匹配的涡轮增压器进气管具有通气量大、管径粗且空间布置复杂的特点。因三维共挤出吹塑设备价格昂贵,而重型商用车产量较小,管件规格较多,重型商用车进气管件如采用共挤出吹塑工艺会产生较高的成本投入。另外,大口径三维管件因吹胀比变化较大,壁厚均匀度不易控制而易造成制品承压力较低的缺陷。基于以上成本及技术风险因素,国内重型商用车空气滤清器和涡轮增压器之间的连接段尚无整体成型的吹塑管件,而仍采用了“胶管+不锈钢管”通过卡箍联接的传统设计,这种金属与橡胶管组合式进气管路存在以下缺点:
1、橡胶管、金属钢管加金属卡箍的管路组合重量大、成本高;
2、零件多、装配效率低;
3、管路连接点多,可靠性低,易发生泄漏。
为适应汽车轻量化的要求,开发轻质、集成式发动机进气管件已成为汽车主机厂和相应零部件供应商关注的热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利用普通吹塑及注塑工艺制造的集成式、轻量化涡轮增压器进气塑胶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它包括硬管和软管两部分,所述的硬管和软管通过热熔焊接工艺复合成一体,该复合的塑胶管带有内衬不锈钢环的硬管端和软管端可分别与空气滤清器出气胶管及涡轮增压器进气口以卡箍相连。
所述的硬管采用聚丙烯树脂以普通吹塑工艺成型,其一端唇口设计为楔口结构以便与相匹配的软管接口熔接,另一端表面具有环状凸缘且内衬不锈钢环的硬管插入接口以便和空气滤清器出气胶管套接后卡紧密封。
所述的软管采用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注塑成型,其一端唇口设计为楔口结构以便与相匹配的硬管接口熔接,另一端设计为可直接与涡轮增压器进气口套接的软管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涡轮增压进气塑胶管较之目前商用车常用的以不锈钢管和橡胶管组合形成的气路管具有以下特点:
1、以聚丙烯树脂吹塑管和热塑性弹性体材料软管替代了不锈钢管和EPDM软管,大大减轻了零件重量;
2、通过零件集成减少了一道软管装配工序,一体化的塑胶管连接点过渡平滑,有利于提高发动机进气效率;
3、可利用现有普通吹塑、注塑及热熔焊接设备,无需昂贵的设备投入,工艺成本相对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涡轮增压进气塑胶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涡轮增压进气塑胶管硬管和软管熔接面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B-B涡轮增压进气塑胶管硬管管接口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 1、硬管; 2、软管; 3、内衬不锈钢环; 11、硬管插入接口; 21、软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介绍: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硬管1和软管2两部分,所述的硬管1和软管2通过热熔焊接工艺复合成一体,该复合的塑胶管带有内衬不锈钢环3的硬管端和软管端可分别与空气滤清器出气胶管及涡轮增压器进气口以卡箍相连。
如附图3所示,所述的硬管1采用聚丙烯树脂以普通吹塑工艺成型,其一端唇口设计为楔口结构以便与相匹配的软管2接口熔接,另一端表面具有环状凸缘且内衬不锈钢环3的硬管插入接口11以便和空气滤清器出气胶管套接后卡紧密封。
如附图2所示所述的软管2采用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注塑成型,其一端唇口设计为楔口结构以便与相匹配的硬管1接口熔接,另一端设计为可直接与涡轮增压器进气口套接的软管接头21。
所述的硬管1以聚丙烯材料吹塑成型,采用的吹塑级聚丙烯材料主要性能指标下:
比重(g/cm3) 0.91
熔融指数(g/10min) 0.52(300℃,5Kg)
拉伸强度(MPa) ≥25
断裂伸长率(%) ≥12
弯曲强度(MPa) ≥28
弯曲模量(MPa) ≥1000
热变形温度(℃) 9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博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博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871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柴油机喷油器护套顶出工具
- 下一篇:一种静音柴油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