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进气歧管及汽车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82308.3 | 申请日: | 2013-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94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黄英铭;孙凡嘉;朱宏飞;黄初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 44305 | 代理人: | 陈江雄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歧管 汽车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及包括该进气歧管的汽车发动机。
背景技术
进气歧管气道结构是影响发动机进气量和进气均匀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动机各缸的最大进气量是保证发动机最高功率实现的前提;而各缸进气均匀性又直接影响发动机各缸做功能力的均匀性,均匀性差会产生扭矩输出不稳定、发动机振动大等问题,同时为限制个别气缸爆振大的现象,又会整体减小发动机点火提前角,降低发动机的整体输出能力。因此,合理进气歧管的气道结构的设计,通过降低进气压损和增加进气压损的均匀性,可以保证发动机所需进气量和进气均匀性,以满足发动机设计目标对功率和扭矩的要求。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进气歧管的结构示意图,该进气歧管气道结构设计不合理,采用等稳压腔截面结构,不利于减少进气压损;同时采用等倒圆角结构,不利于避免由于气道空间结构的弊端而产生的各缸气道压损不均匀的特点,即各气道压损的均匀性差,从而影响发动机各缸进气量的均匀性。因此,不合理的气道结构设计,会增大进气压损和降低压损均匀性,影响发动机最高功率和最大扭矩,以及各缸做功的均匀性,最终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陈述,或者可从该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实践本实用新型而学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进气歧管,采用不等倒圆角结构,同时可结合采用递减稳压腔横截面积的结构,该结构能有效地减少进气压损,降低各缸气道压损的差异,在增加各缸进气量的同时,也保证各缸进气量的均匀性,以此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及经济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包括稳压腔和至少两个与稳压腔连通的气道,稳压腔上设有用于与节气门连接的进气口,其中,气道与稳压腔接合处采用使气体通过进气口在稳压腔中稳压后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气道的不等倒圆角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气道与稳压腔接合处,单个气道垂直于进气方向的倒圆角大于沿着进气方向的倒圆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气道与稳压腔接合处,沿着进气方向的首气道的倒圆角大于尾气道的倒圆角,且中间气道的倒圆角小于首气道和尾气道的倒圆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首气道与稳压腔接合处,沿着进气方向靠近进气口的首气道的倒圆角大于远离进气口的首气道的倒圆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尾气道与稳压腔接合处,沿着进气方向远离进气口的尾气道的倒圆角大于靠近进气口的尾气道的倒圆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稳压腔的横截面积沿进气方向递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气道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气道与稳压腔接合处沿着进气方向采用不等倒圆角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不等倒圆角结构是在气道与稳压腔过渡接合处采用不相等的倒角半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气道从稳压腔中部直接引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气口设置在稳压腔的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气歧管采用塑料进气歧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稳压腔截面为非规则矩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进气歧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进气歧管及包括该进气歧管的汽车发动机,针对现有技术中不合理的气道结构设计进行改进,具体而言,该进气歧管的改进点在于:1、各条气道与稳压腔连接处采用不等倒圆角结构;2、单条气道与稳压腔连接处在不同的方向上采用不等倒圆角结构;3、稳压腔的横截面递减。采用递减稳压腔横截面积和不等倒圆角结构,能有效地降低进气阻力,减小压损差异,在增加进气量的同时,也保证各缸进气量的均匀性,以此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及经济性。其主要通过合理的进气歧管气道结构设计,提供一种能满足发动机所需进气量和保证各缸进气均匀性的进气歧管,以满足发动机设计目标对功率和扭矩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进气歧管能降低进气压损,增加进气量,因而增加发动机做功能力,同时有效提高各缸压损的均匀性,增加进气均匀性,有效地减少振动和各缸不同的爆震趋势。该气道结构设计合理,保证了所搭载的增压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和扭矩达到设计目标。
通过阅读说明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更好地了解这些技术方案的特征和内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823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