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VDMOS场效应晶体管优化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0487.8 | 申请日: | 2013-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5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林康生;谢名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嘉圣(福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7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vdmos 场效应 晶体管 优化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VDMOS场效应晶体管优化结构。
背景技术
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VDMOS场效应晶体管功率器件,它具有输入阻抗高、开关速度快、稳定性好等特点,因此,在各种功率开关应用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为了减小器件本身的功率损耗和提高开关速度,希望器件的导通电阻越小越好,而VDMOS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电阻基本是由VDMOS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决定,因此,设计一种具有低导通电阻的VDMOS场效应晶体管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VDMOS场效应晶体管优化结构,具有低导通电阻。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VDMOS场效应晶体管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金属电极,该第一金属电极作为该VDMOS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
N型衬底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电极上;
N型外延层,设置于所述N型衬底层上;
第一、二P型体硅,该第一、二P型体硅嵌设在所述N型外延层内,
第一终端截止环,嵌设在所述第一P型体硅内;
第二终端截止环,嵌设在所述第二P型体硅内;
多晶栅,设置于所述N型外延层上方;
第二金属电极,作为该VDMOS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该第二金属电极设置于所述N型外延层上,且靠近该N型外延层的一侧;
第三金属电极,作为该VDMOS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该第三金属电极设置于所述N型外延层上,且靠近该N型外延层的另一侧;以及绝缘层,覆盖在所述N型外延层上,且包覆所述的多晶栅、第二、三金属电极。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的N型外延层的厚度范围是50um~60um。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的N型外延层的厚度为50um。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VDMOS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以及精确控制结构参数实现该VDMOS场效应晶体管具有低导通电阻,能有效提高漏源之间的击穿电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VDMOS场效应晶体管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金属电极1,该第一金属电极1作为该VDMOS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N型衬底层2,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电极1上;N型外延层3,设置于所述N型衬底层2上;第一、二P型体硅4、9,该第一、二P型体硅嵌设在所述N型外延层3内,第一终端截止环8,嵌设在所述第一P型体硅内4;第二终端截止环7,嵌设在所述第二P型体硅内9;多晶栅11,设置于所述N型外延层3上方;第二金属电极5,作为该VDMOS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该第二金属电极5设置于所述N型外延层上,且靠近该N型外延层的一侧;第三金属电极6,作为该VDMOS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该第三金属电极设置于所述N型外延层上,且靠近该N型外延层的另一侧;以及一绝缘层10,覆盖在所述N型外延层上,且包覆所述的多晶栅11、第二、三金属电极5、6。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N型外延层的厚度范围是50um-60um。较佳的可以是50um。本实用新型结构采用两个P型体硅加截止环复合终端结构,充分考虑外延反扩散,提高了击穿电压,减小了泄露电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嘉圣(福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博嘉圣(福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04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电源
- 下一篇:用于RMG能量回收系统的蓄电池组维护监控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