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防侧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9191.6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67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乾;翁辉;裴亦辰;滕飞;顾伟清;姚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赵青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防侧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车辆防侧翻装置。
背景技术
普通汽车,特别是SUV,皮卡这类大型且较高的车辆,在进行极限操控试验及测试中,如果没有合适的防侧翻装置,极易发生侧翻的危险工况,对人员及测试设备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在没有防侧翻装置的车辆进行极限试验,对驾驶员的心理也是一种极大考验,影响其信心,很难使车辆达到极限,并进行测试及试验。
车辆防侧翻装置,是车辆在操稳性能等极限工况下的试验及验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安全性装置。这是因为,车辆在操稳性能试验中,大多数测试工况都发生在车辆性能的极限区域,如“麋鹿试验”和极限侧向加速度测试及验证,都是很危险的试验。例如,车辆极限侧向加速度试验,车辆需要稳定在100km/h,测试车辆在内侧车轮与地面接触临界点时刻,车辆的极限侧向加速度。在此类试验和测试中,车辆始终处于极限且不稳定的区域中,测试过程中,车速高、侧向加速度大、轴荷转移多,极易发生车辆侧翻的危险情况。
目前,在车辆开发和测试过程中,大多数汽车公司因为没有合适的防侧翻装置,而无法进行极限工况下,车辆操稳性能测试,或者没能测得车辆的极限性能。
而且,由于已知的车辆防侧翻装置,不具备安装部位调节装置,同一套装置不能与其它不同型号的车辆共用。结果就是,想要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车辆上使用,防侧翻装置,必须根据不同车辆的几何尺寸及结构,重新开发和制造,致使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并且单件防侧翻装置的利用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车辆侧翻,有效地保护车辆乘员的人身安全的车辆防侧翻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车辆防侧翻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为两端开口的中空长方体,在所述支架的两端设有固定孔;导轨,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支架相对的侧面上;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穿过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支架上;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一端嵌入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两端的开口处,所述调节块通过固定螺栓与所述支架固定;以及高度调节杆,所述高度调节杆设置在所述调节块的另外一端。
优选的,所述导轨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所述导轨上、下平行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盖板,在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设有第一挂板;第二盖板,在所述第二盖板的一侧设有第二挂板,所述第二挂板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挂板的位置对应;以及导杆,所述导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盖板及所述第二盖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杆的数量为四根,四根所述导杆分别均匀设置在两条所述导轨内。
优选的,所述高度调节杆包括: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调节块;以及定位球,所述定位球设置在所述连接杆的另外一端。
优选的,所述调节块的形状与所述支架的形状相匹配,在所述调节块上设有多排均匀间隔调节孔。
优选的,所述固定孔、所述导轨、所述限位组件、所述调节块及所述高度调节杆关于所述支架的中心线成镜面对称。
本实用新型车辆防侧翻装置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其主要部件具有可调节性,可根据车辆的不同宽度,高度进行调整,以匹配试验车辆,因此适用于大多数车辆;可实现快速调节,能够极大的提高实验效率和进度;设备利用率高,节省设备定制时间和费用;不改变和破坏试验车辆的结构、外形和内饰,实验后拆下本装置,就可将车辆复原;一辆试验车,前后可以安装相同的总成,不需要根据不同的几何形状而分别开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辆防侧翻装置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辆防侧翻装置限位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辆防侧翻装置调节块及高度调节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车辆防侧翻装置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车辆防侧翻装置附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 2-导轨 3-固定孔
4-限位组件 5-调节块 6-螺栓
7-第一盖板 8-第一挂板 9-第二盖板
10-第二挂板 11-导杆 12-高度调节杆
13-连接杆 14-定位球 15-调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车辆防侧翻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91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