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垄顶自清理折叠式多行甘薯挖掘收获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8050.2 | 申请日: | 2013-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0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胡良龙;王冰;胡志超;田立佳;计福来;张会娟;高雪梅;于向涛;王伯凯;马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D13/00 | 分类号: | A01D13/00;A01D33/14;A01D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001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理 折叠式 甘薯 挖掘 收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甘薯挖掘收获设备,尤其是一种垄顶自清理折叠式多行甘薯挖掘收获机,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甘薯是一种高垄(垄高25cm、垄距80~100 cm)种植、蔓生、产量高、生长深的劳动密集型作物,多分布在平原坝区和丘陵薄地,种植土壤以沙壤土、沙浆黑土、壤土和轻质粘土为主。甘薯藤蔓生长茂盛、又长又粗又韧(长可达5米),且藤蔓上有根须,使得藤蔓贴着地表生长,可将整个垄及地面覆盖,且垄与垄间的藤蔓交错缠绕,不易分开。因此,甘薯收获前通常需用专用的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将藤蔓切碎,但由于甘薯藤的特殊性,使得碎蔓设备难以将藤蔓彻底清理干净,垄顶、垄沟留有大量长度在10cm-15cm左右的碎秸秆,导致甘薯机具挖掘收获时碎蔓秸秆极易堆积在收获机的两侧板或挖掘收获犁的立柱前端,导致土壤流动性变差,进而造成秧土壅塞,加剧了机具负荷,被迫停机清理,否则导致机械损坏,严重影响作业效率和质量。
目前,国内的甘薯挖掘收获设备多为小型单行收获机,近年也有少数单位开发了双垄的挖掘收获设备,但大多只能在沙壤土、沙浆黑土区作业,粘土作业机具奇缺。而且,这些收获机在作业时多存在着碎蔓缠绕严重、壅土阻塞、作业顺畅性差等问题,所以作业前需人工二次清理垄顶、垄沟的碎蔓,以免影响作业顺畅,增加了人工作业成本。
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国内甘薯种植大户不断增多,其拥有的100马力左右大拖拉机也在不断增多,其对生产效率更高(两垄以上)的甘薯收获设备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可折叠的垄顶自清理折叠式多行甘薯挖掘收获机,从而便于转移运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出垄顶可有效自清理防堵塞的垄顶自清理折叠式多行甘薯挖掘收获机,从而使甘薯的挖掘收获得以顺利进行。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垄顶自清理折叠式多行甘薯挖掘收获机包括矩形机架,所述机架由中部框架和与中部框架铰接的可折叠左、右端部框架构成,所述中部框架的前侧支撑在一对限深轮上,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左、右端部框架的后侧分别装有挖掘犁,所述机架后侧中间铰装支撑具有内螺纹的左、右旋转套,所述左、右旋转套中分别装有与之相配的左、右升降螺杆,所述左、右升降螺杆的外端分别与左、右端部框架的外端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多行甘薯挖掘收获机由于安装多个挖掘犁,因此生产效率高,可以同时起获多垄甘薯。当需要在田间转移或运输时,由于左、右两侧的端部框架通过销轴与机架的中部框架铰接,因此通过操纵升降螺杆可将两侧的挖掘犁收起、折叠,明显减小机具幅宽,大大方便转移、运输。
为了达到进一步的目的,所述机架前侧对应各犁处分别装有清蔓开道装置,所述清蔓开道装置含有上端与机架固定连接的上半轴,所述上半轴的下部与弹簧的上部固连,所述弹簧的下部与下半轴的上部固连,所述下半轴的下部固定有尖端朝向前行方向的V型清蔓铲。
清蔓开道装置通过弹簧软连接置于挖掘犁正前方,作业前行时,V型清蔓铲将提前清理垄面的碎蔓,为后面作业的挖掘犁清理出干净的作业道,避免碎蔓缠堵收获部件。如果碎蔓在V型铲上堆积过多,会导致阻力增大,将克服弹簧弹力使V型清蔓铲翘起,卸掉土杂,继而恢复原状,继续作业,从而避免人工清理碎蔓,保障了收获作业的顺畅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图1实施例中清蔓开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图1实施例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未经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80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