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驻车制动控制系统及使用该系统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6799.7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79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卢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66 | 分类号: | B60T13/66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陈浩 |
地址: | 45001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制动 控制系统 使用 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驻车制动控制系统及使用该系统的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气制动汽车的驻车制动系统大都是机械式驻车制动控制系统,驻车制动控制器布置于驾驶员附近,当驾驶员需要驻车时拉起驻车制动手柄,使汽车制动气室控制驻车制动的气体排到大气中来实现驻车制动,该结构为全机械机构,驻车制动控制器体积较大,不利于驾驶室空间的布置,同时驻车制动操作时需要的用力也较大,频繁操作使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更大,如果驾驶员用力较小,还存在制动不到位的风险,如果驾驶员停车时忘记拉起驻车制动控制器,汽车就不能实现驻车制动,存在汽车自行溜车的风险,严重时会造成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电子驻车系统也被称为电子手刹,是指将汽车行车过程中的临时性制动和停驶驾驶员离车后的长时间驻车制动功能整合在一起,并且由电子控制方式实现汽车驻车制动产生和解除的自动控制。可以保证在停驶驾驶员离车后,汽车仍保持在原地,特别是在坡道上原地停住,不会出现溜车现象。
驻车制动也被称为中央制动,它主要用作停车制动,其制动力矩一般作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传动轴上,有的则将手制动气室与行车制动气室整合在一起成为复合式制动气室,制动力矩直接作用于车轮上,从而实现驻车制动和行车制动两种功能。
申请号为201010238129.8的一篇专利《气压式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及制动方法》中,公开了一种气压式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该制动系统包括储气筒、手制动开关、手制动气室,储气筒与手制动气室之间由气管路连接,它还包括气压式电子驻车阀、驻车制动控制器,气压式电子驻车阀连接在储气筒与手制动气室之间,驻车制动控制器连接在手制动开关与气压式电子驻车阀之间,手制动开关可以为电子式也可以为机械式。该系统虽然采用了电子驻车制动,且实现了气制动汽车的驻车制动的自动控制,但当车辆停止,而驾驶员忘记打开手制动开关时,汽车就不能实现驻车制动,仍存在自行溜车的危险,另外,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若车速较快,当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立刻制动时,驻车制动控制器无法判断是哪种情况下的制动,如果都是采取同样的制动方式,可能会因为汽车制动不及时而造成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驻车制动控制系统及使用该系统的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气制动汽车的驻车制动系统制动控制不可靠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驻车制动控制系统,包括电子驻车制动控制ECU、电子驻车制动开关和汽车制动气室,所述电子驻车制动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子驻车制动控制ECU的信号输入端,另一端用于连接电源,所述电子驻车制动控制ECU设有用于接收车速信号的端口,其电源正极端用于通过点火开关连接到所述电源的正极,其电源负极端用于通过导线连接到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汽车制动气室包括主制动气室和驻车制动气室,该电子驻车制动控制系统还包括应急制动电磁阀和驻车制动电磁阀,所述应急制动电磁阀的一端用于通过导线连接电源的负极,另一端连接电子驻车制动控制ECU的应急制动控制输出端,其进气孔通过管路连接储气装置,其出气孔用于通过管路和气体转换阀连接到汽车制动气室的主制动气室,其排气孔与大气连接;
所述驻车制动电磁阀的一端用于通过导线连接电源的负极,另一端连接电子驻车制动控制ECU的驻车制动控制输出端,其进气孔通过管路连接到储气装置,其出气孔用于通过管路连接到汽车制动气室的驻车制动气室,其排气孔与大气连接。
该电子驻车制动控制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储气装置上或者与所述储气装置相连的管路上,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电子驻车制动控制ECU。
所述储气装置为单独设置的一个汽车储气筒,其驻车制动进气端连接驻车制动电磁阀,其应急制动进气端连接应急制动电磁阀。
所述气体转换阀为气动两位三通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67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