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症皮肤病恢复支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010967.9 | 申请日: | 2013-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8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 发明(设计)人: | 余梦清;孙秋宁;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G7/05 | 分类号: | A61G7/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贺华廉 |
| 地址: | 10073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重症 皮肤病 恢复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病床上使用的支架,特别涉及一种设置在病床上,以供覆盖被褥的支架。
背景技术
重症皮肤病患者(如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性药疹,天疱疮,类天疱疮等皮肤病)往往存在广泛的表皮剥脱,散热增加,如果覆盖被褥后,会因为粘连等问题,造成表皮大面积脱落,从而继发感染,不利于皮损的恢复。而且覆盖被褥后,给局部上药带来很多困难,也不利于皮损的恢复。但是如果不覆盖被褥保暖,加之皮损导致的散热增加,患者会感到寒冷。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这类重症皮肤病患者无法覆盖被褥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重症皮肤病恢复支架,解决这一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重症皮肤病恢复支架,其特征在于:由至少两个等长的支架单元沿直线方向依序连接构成,所述至少两个等长的支架单元均呈拱形并在垂直于所述直线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呈递增关系或递减关系;
其中,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支架单元之间,其中一个支架单元设有能够在另一个支架单元上滑动的滑环或套管。
所述的重症皮肤病恢复支架,其中:各支架单元均具有两个拱门,所述两个拱门之间用至少三根连杆相接。
所述的重症皮肤病恢复支架,其中:所述拱门呈U形。
所述的重症皮肤病恢复支架,其中: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支架单元之间,所述滑环是由所述其中一个支架单元的连杆末端延伸并弯折构成,所述滑环圈套在所述另一个支架单元的连杆上。
所述的重症皮肤病恢复支架,其中:设有三个所述支架单元,各所述支架单元均长0.5米。
所述的重症皮肤病恢复支架,其中:相邻的支架单元之间的滑环或套管的数量为2-4个。
所述的重症皮肤病恢复支架,其中:所述支架单元的数目为2-4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患者平卧后放置于患者的上方,然后在该支架上可以覆盖无菌单及被褥等。需要时可以打开换药,方便观察病情变化。不用时可以向内推,折叠在一起,减少空间的占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个支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重症皮肤病恢复支架,其由三个呈拱形的支架单元10沿直线方向依序连接构成,使用时,三个支架单元10沿该直线方向拉开到三个单元长度(如1.5米),可供置于重症皮肤病患者的病床上,以供覆盖被褥以抵抗寒冷,也方便换药;需要收纳时,三个支架单元10沿该直线方向堆叠到一起,只占用一个单元长度(如0.5米)的收纳空间。
如图2所示,是其中最内侧的一个支架单元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具有两个呈U形的拱门11,两个拱门11之间用至少三根(如七根)连杆12相接,构成稳定的结构单元。
从图1中可知,其余支架单元10的形状以及结构均与上述最内侧的一个支架单元10的形状以及结构相同,只是在垂直于所述直线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呈递增关系(也可称为递减关系),以免在收纳时发生干涉。
如图1、图3所示,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支架单元10之间,其中一个支架单元10设有滑环13,所述滑环13圈套在另一个支架单元10的连杆12上,既可以保持支架单元10之间的连接,也使得支架单元10之间能够顺利滑动,以利于收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环13是由所述支架单元10的连杆12末端延伸并弯折构成。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单元10的数目不限,优选2-4个;相邻的支架单元10之间的滑环13数量也不限,优选2-4个;所述滑环13也可以用焊接在支架单元10上的所套管取代。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09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