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智能防眩光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01514.X | 申请日: | 2013-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470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徐春叶;罗汉丰;郑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雅谱智能变色光学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1/04 | 分类号: | B60Q1/04;B60Q1/14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金辉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智能 眩光 控制 装置 | ||
1.一种车辆智能防眩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MCU微处理器(1)、环境光感应器(2)、眩光感应器(3)、电源模块(4)、电源输出控制模块(5)和智能变色镜(6);所述MCU微处理器(1)的输入端分别接环境光感应器(2)的输出端、眩光感应器(3)的输出端和电源模块(4)的输出端,MCU微处理器(1)的输出端接电源输出控制模块(5)的输入端;所述电源输出控制模块(5)的输出端接智能变色镜(6)的输入端;所述环境光感应器(2)和眩光感应器(3)均由可见光照度传感器和滤色镜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智能防眩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光感应器(2)的受光面呈半球面状;所述眩光感应器(3)的受光面呈通孔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智能防眩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微处理器(1)为具有AD转换模块和内部中断唤醒时针的8位或16位或32位微处理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智能防眩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变光控制模块(7);所述变光控制模块(7)具有远光灯(7-1)、近光灯(7-2)、远近光切换开关(7-3)、第一固态继电器(7-4)和第二固态继电器(7-5);所述远近光切换开关(7-3)的一端接第二固态继电器(7-5)的输入端,另一端同时接远光灯(7-1)和近光灯(7-2)的一端;所述远光灯(7-1)的另一端接第一固态继电器(7-4)的常闭触点;所述近光灯(7-2)的另一端接第一固态继电器(7-4)的常开触点;所述第一固态继电器(7-4)的输入端接MCU微处理器(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固态继电器(7-5)的输入端接电源模块(4),输出端接MCU微处理器(1)的输入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智能防眩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锂电池(8)和充电控制器(9);所述充电控制器(9)的输出端与锂电池(8)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锂电池(8)的输出端与电源模块(4)的输入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智能防眩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输出控制模块(5)具有桥式连接的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和场效应管Q4;所述场效应管Q1和场效应管Q2的发射极接电源模块(4);所述场效应管Q3和场效应管Q4的集电极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1的集电极和场效应管Q4发射极串联后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Q2的集电极与场效应管Q3的发射极串联后的输出端分别接智能变色镜(6)的两个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智能防眩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4)具有第一电源模块(4-1)、第二电源模块(4-2)和第三电源模块(4-3);所述第一电源模块(4-1)的输出端与MCU微处理器(1)的电源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源模块(4-2)的输出端同时与MCU微处理器(1)的输入端、环境光感应器(2)的输入端和眩光感应器(3)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源模块(4-3)的输出端同时与MCU微处理器(1)的输入端和电源输出控制模块(5)的输入端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智能防眩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4-1)和第二电源模块(4-2)均为3.3V稳压电源模块;所述第三电源模块(4-3)为1.2~1.5V稳压电源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雅谱智能变色光学器件有限公司,未经常州雅谱智能变色光学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151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股流热交换器
- 下一篇:螺旋螺纹缠绕式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