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薄壁细长C形管状零件的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46790.3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6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方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遵义驰宇精密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B23Q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63300 贵州省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壁 细长 管状 零件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密零件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薄壁细长C形管状零件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在国内某航空发动机研制中,涉及到主导轨槽零件,材料为0Cr17Ni7Al,零件结构特点及具体参数要求较多,一方面长径比较大,为983/30=32.8,另一方面,深孔薄壁,孔深与孔径比为983/28=35.1,壁厚为1mm,另外,其结构沿轴向有宽度为13mm的通槽。由于该零件为国内首次加工,目前没有成熟的加工工艺方法,按照国内现有技术,一般思路为采用板材弯曲成型后机械加工成型,或者采用管材进行机械加工得到零件。但是,采用板材弯曲成型由于材料反弹以及板材内应力的影响,很难保证设计要求,而采用管材进行机械加工又无对应规格的型材,且对管材进行机械加工也很难达到设计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薄壁细长C形管状零件的加工工艺,为C形管的加工提供了更加可行的方案。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薄壁细长C形管状零件的加工工艺,包括下料、冷热处理及时效强化、粗加工、精加工和加工通槽;所述下料为切割棒料;所述粗加工包括钻内孔和粗车外圆;所述精加工包括精车外圆、磨削内圆和切割端面;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下料:选择0Cr17Ni7Al材质的圆棒,两端面及外圆面预留2~3mm的加工余量;
b.冷热处理及时效强化:
b1.首先进行1000℃~1100℃固溶处理,然后在950℃±10℃下保持10min,空冷到室温;
b2.在24h内冷却到-73℃±6℃保持8h,再加热到510℃±10℃保持1h后空冷到室温;
c.粗加工:
c1.钻孔:以棒材外圆面为初基准,采用枪钻钻出内孔,预留加工余量0.2~0.3mm;
c2.粗车外圆,预留加工余量0.3~0.4mm,在常温条件下自然放置48h;
d.精加工:
d1.精车外圆,保证表面粗糙度达到Ra1.6;
d2.磨削去除内圆加工余量至表面粗糙度达到Ra1.6;
d3.通过线切割或激光切割加工两端面保证表面粗糙度达到Ra3.2;
e.加工通槽:铣加工通槽,保证通槽宽度。
进一步,所述步骤c中,粗车外圆时使用的夹具为薄壁细长C形管状零件的专用夹具。
进一步,所述步骤d中,精车外圆时使用的夹具为薄壁细长C形管状零件的专用夹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薄壁细长C形管状零件的加工工艺,选用棒材加工薄壁细长C形管状零件,通过简明实用的工艺路线,大大提高了零件的加工质量和效率,克服了薄壁材料成型过程中受内应力影响的缺陷,解决了薄壁细长C形管状零件涉及的细长轴加工、薄壁件加工、深孔加工及主导轨槽加工等技术难点,同时,采用薄壁细长C形管状零件的专用夹具等工装,工装结构简单,零件装卸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薄壁细长C形管状零件的加工工艺,包括下 料、冷热处理及时效强化、粗加工、精加工和加工通槽;所述下料为切割棒料;所述粗加工包括钻内孔和粗车外圆;所述精加工包括精车外圆、磨削内圆和切割端面;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下料:选择0Cr17Ni7Al材质的圆棒,两端面及外圆面预留2~3mm的加工余量;
b.冷热处理及时效强化:
b1.首先进行1000℃~1100℃固溶处理,然后在950℃±10℃下保持10min,空冷到室温;
b2.在24h内冷却到-73℃±6℃保持8h,再加热到510℃±10℃保持1h后空冷到室温;
c.粗加工:
c1.钻孔:以棒材外圆面为初基准,采用枪钻钻出内孔,预留加工余量0.2~0.3mm;
c2.粗车外圆,预留加工余量0.3~0.4mm,在常温条件下自然放置48h;
d.精加工:
d1.精车外圆,保证表面粗糙度达到Ra1.6;
d2.磨削去除内圆加工余量至表面粗糙度达到Ra1.6;
d3.通过线切割或激光切割加工两端面保证表面粗糙度达到Ra3.2;
e.加工通槽:铣加工通槽,保证通槽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遵义驰宇精密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贵州遵义驰宇精密机电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467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模块灌封前的吹尘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心律异常自动标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