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应力装配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固已有结构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745596.3 | 申请日: | 2013-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1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宝;陈磊;解咏平;陈艺博;马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1/9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装配 预制 钢筋混凝土 框架 加固 结构 方法 | ||
技术领域
一种预应力装配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固已有结构的方法是把用于加固的新增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通过无粘结预应力筋连接到待加固的钢筋混凝土原框架上,形成整体,共同抵抗地震作用,属于土木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领域。
背景技术
在我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底框结构,由于其使用上的方便性和灵活性而被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底框结构由于使用功能不同导致结构布置上不同,容易形成刚度不均、上刚下柔的结构体系,存在严重的抗震能力不足的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的提高,我国相当部分已建结构不能满足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要求。因此对其进行抗震加固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加固梁、柱构件的方法。如增大截面法、外包型钢法、外粘钢板法、外粘纤维复合材料法、绕丝法及钢丝绳网片—聚合砂浆面层加固法等;二是改变结构受力体系的间接加固法。如新增剪力墙及侧向支撑法、增设支点法、增设拉结连系法、以及预应力加固法等。现有方法存在以下三个弊端:加固工作大多需要在建筑物内部完成,破坏了建筑物的内部装修,施工周期内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加固方法多为构件层面,不能从结构整体层面上考虑抗震加固;加固工作需要现场湿作业,施工速度慢,质量难保证,对环境污染高。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有利于提高和保证构件质量,减少现场湿作业,施工作业快,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是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取决于预制构件的连接方式,因此需要更可靠的连接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加固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预应力装配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固已有结构的方法。该方法从结构整体层面考虑抗震加固。加固工作主要在建筑外部进行,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增加的外贴框架来实现的。用于加固的新增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通过无粘结预应力筋装配到已有建筑框架外侧,既发挥了装配式结构的优点,又解决了新旧框架之间装配连接的问题,可以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领域。
1、一种预应力装配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固已有结构的方法,由待加固的钢筋混凝土原框架1和用于加固的新增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9组成,二者由无粘结预应力筋7连接装配成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预制框架梁10、新增预制框架柱11节点处以及上下层新增预制框架柱11接头处的钢筋绑扎后,通过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新增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9。所述新增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9与钢筋混凝土原框架1之间留有8~10mm宽的缝隙4,通过砂浆5封闭;所述新增预制框架梁10、新增预制框架柱11预留孔道6以便穿入无粘结预应力筋7,在原框架梁2、原框架柱3截面与新增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9相对应的位置通过钻孔形成孔道6;所述无粘结预应力筋7穿过孔道6并张拉,用锚具8锚固。
所述新增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9的混凝土及钢筋强度等级高于钢筋混凝土原框架1,但不宜超过两个等级。所述新增预制框架梁10的宽度为原框架梁2宽度的1/3~2/3,高度与原框架梁2相同。所述新增预制框架柱11的宽度与新增预制框架梁10宽度相同,高度与原框架柱3相同。
所述无粘结预应力筋孔道6沿原框架柱3、新增预制框架柱11高度方向,原框架梁2、新增预制框架梁10跨度方向每隔500~1000mm布置平行的两排,位置应避开原框架梁2、新增预制框架梁10端塑性铰区以及梁柱节点区,同时应避开原框架柱3、新增预制框架柱11、原框架梁2、新增预制框架梁10内部纵向钢筋及箍筋。所述孔道6的内径应比无粘结预应力筋7的直径大6~15mm。
所述无粘结预应力筋7预应力大小的设计原则是,最终设计的有效预压力值不宜过高,以满足新老框架接触面上的的摩擦抗剪力及裂缝宽度为度,且预应力筋中的应力要处于屈服极限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455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智能电脑桌
- 下一篇:一种采用纳米杀菌材料的储物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