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碳铝铁合金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1589.3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3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峰;罗艳;张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1/00 | 分类号: | C22C21/00;C22C37/10;C22C30/00;C22B4/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碳铝 铁合金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铁合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碳热法还原铁矿石和铝土矿直接生产高碳铝铁合金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铝铁合金具有硬度高、耐热、耐磨、抗腐蚀等优良的力学性能,并且铝铁合金依旧保持了铝合金质量轻的特点,这正可以满足各类发动机和航空零部件对材料的性能要求。其次,铝、铁两种金属在地壳中蕴藏量极大,分布很广,是工业中普遍使用的原材料,价格较低,因此发展铝铁合金有着诱人的前景。以美国联合信号公司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就正在重点研究Al-Fe合金系,并计划使该合金作为Ti-6Al-4N的替代材料,期望降低航天器件的生产成本,发挥Al-Fe合金在航天工业中的作用。同时,该合金在炼钢脱氧剂中也担任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铝铁合金多数采用纯铝加铁经二次熔炼成铝铁合金,这样将耗费贵重的铝,造成成本高,又耗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热法还原铁矿石和铝土矿直接生产高碳铝铁合金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采用废钢作为碳热还原反应的催化剂,从而达到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的目的,改善环境。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用电炉直接冶炼生产铝铁合金。根据铝的还原特性,氧与铝的亲和力,由吉布斯自由能方程式可得:
算出氧化铝的还原反应平衡温度T=2342K,而三氧化二铁的还原反应平衡温度T=911K。铝的还原温度远高于铁的还原温度。在较低温度下,铝反应难以进行,需要辅助其他手段来降低反应温度。当上述两个还原反应按一定比例耦合后,可以明显降低氧化铝的还原温度,为碳热法还原铝土矿和铁矿石直接生产高碳铝铁合金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创新点是将铝土矿、铁矿石和还原剂磨碎混合、压制成球团,这样保证了原料与还原剂紧密的粘和在一起,增大两者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还原反应的进行,缩短熔炼时间,减少能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碳铝铁合金, 该高碳铝铁合金的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C 5~8.5%,Al 35~65%,Fe 27~60%,P≤0.1%,S≤0.04%。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高碳铝铁合金的工艺,该方法采用碳热法还原铝土矿和铁矿石直接生产高碳铝铁合金,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原料为铝土矿、铁矿石和焦炭按照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各组分所占的重量百分比计算出每种原料的所需量,分别称取粉碎,备用;其中,所述铝土矿和铁矿石的粒径为10~20mm,焦炭的粒径控制不大于8mm;
步骤2:将步骤1)处理得到的原料混合、混捏、压块制团及造球团,备用;
步骤3:将步骤2制取的球团装入电炉熔炼,在温度为1100-1250℃后加入催化剂—废钢,继续加热至1400~1750℃,熔炼时间2~4h;其中,所述催化剂—废钢加入量为原料总量的1-4%;
步骤4:将经步骤3熔炼完成后,取样、检测熔融金属液P≤0.1%,S≤0.04%,在温度为1150~1200℃浇铸成型,得到高碳铝铁合金。
进一步,所述铝土矿的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比:Al2O3 50-56.65%,SiO2 5%,Fe2O3 10-15%,TiO2 3-5%,H2O20- 25%,其余为微量元素。
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的烧制球团的粒径控制在30~50mm,并且抗压强度不小于4kN/球。
进一步,所述铝土矿、铁矿石和还原剂配比量中保证铁矿石含量占20%以上。
本发明的碳热法还原铝土矿和铁矿石直接生产高碳铝铁合金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
(1) 采用矿石直接生产高碳铝铁合金,降低生产能耗;
(2) 碳热法还原反应中,加入铁矿石来降低氧化铝的还原反应温度,延长电炉冶炼寿命;
(3) 压制球团,使被还原剂和还原剂紧密接触,增大两者接触面积,促进反应进行;
(4) 生产的高碳铝铁合金具有硬度高,耐热、耐磨性等优良的力学性能,可以作为炼钢优良的脱氧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投料铝土矿900kg,铁矿石300kg,废钢34 kg,还原剂碳285 kg,总料1519 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15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