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速铁道客车转向架气密性测试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0863.5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44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詹永斌 |
地址: | 610057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速 铁道 客车 转向架 气密性 测试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速铁道客车转向架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提速铁道客车转向架气密性测试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提速客车转向架均采用了空气弹簧作为减震单元,在对转向架实施厂修、段修时,需要对其中的空气弹簧及其附属配件的气密管路系统进行气密性测试,以保证客车在正常运营时,不会因空气弹簧或者气密管路系统出现泄露问题而导致减震不良,降低客车的运行品质。
现有的提速铁道客车转向架气密性测试均是在转向架组装完成后进行,其测试方法是,先向转向架的气密管路内通压力空气,再向转向架施压,利用高度阀来调节并保持转向架高度,随着转向架受力增加,转向架中的空气弹簧内的空气压力逐渐升高。当空气弹簧内的空气压力达到气密性测试标准0.6MPa时,停止向空气弹簧内充气,然后进行保压测试,按照气密性测试标准,该保压时间为20分钟。如果在标准保压时间20分钟之内,空气弹簧内的空气压力的下降值不超过10KPa,则说明气密性测试合格,否则,气密性测试不合格。由于现有气密性测试方法需要有专用的测试设备,且测试设备提供的压力能达到400KN,因此,对测试设备要求较高,另外,当空气弹簧内的气体压强达到气密性测试标准0.6MPa时,转向架的实际受力将达到300KN,约达到其正常载重的两倍,这显然会对转向架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专用的测试设备价格昂贵,也不利于转向架气密性测试成本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速铁道客车转向架气密性测试系统及方法,在转向架组装之前即可对转向架进行安全、可靠的气密性测试,减少对专用测试场地和测试设备依赖,节约测试时间,降低测试成本。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提速铁道客车转向架气密性测试系统,包括吊杆螺杆、摇枕、空气弹簧、弹簧托盘、截止阀以及差压阀和高度阀,所述的摇枕位于弹簧托盘上方,所述的空气弹簧位于摇枕与弹簧托盘之间且空气弹簧之间连接差压阀,所述的高度阀与空气弹簧连接相通,所述吊杆螺杆上连接止挡板和螺母,所述摇枕和弹簧托盘均位于止挡板与螺母之间,且吊杆螺杆贯穿弹簧托盘并与弹簧托盘活动连接,所述截止阀与高度阀、空气弹簧依次连接相通。
优选地,所述的气密性测试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在截止阀与高度阀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气密性测试系统还包括夹板和封板,所述夹板呈U形,其底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封板固定连接在夹板开口端,在封板上开设有与第二通孔对应的第一通孔。
优选地,所述气密性测试系统中的夹板设有两块,且均为槽钢,每一块夹板的底端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
优选地,所述的吊杆螺杆设有四根,分布在弹簧托盘四角并与弹簧托盘组成活动连接。
上述一种提速铁道客车转向架气密性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1步,转向架气密性测试系统组装,并确认系统管路连接正确、可靠;
第2步,充气;调整高度阀,封堵空气弹簧排气口,向空气弹簧充气直至空气弹簧内气压值达到测试标准值,然后关闭截止阀;
第3步,保压测试;保持截止阀关闭状态,记录空气弹簧内气压初始值,保压时间达到保压测试标准值后,记录空气弹簧内气压最终值;
第4步,根据所记录的空气弹簧内气压初始值和最终值,判断气密性测试系统是否存在泄漏:
(1)如果空气弹簧内气压初始值与最终值的差值小于或者等于设定的气压降低允许值,气密性测试合格;
(2)如果空气弹簧内气压初始值与最终值的差值大于设定的气压降低允许值,气密性测试不合格。
优选地,所述测试方法的第2步中,当空气弹簧内气压值达到0.4-0.7MPa时,关闭截止阀。
优选地,所述测试方法第3步中的保压时间设定为10-30分钟,并在设定的具体保压时间内记录空气弹簧内气压初始值和最终值。
优选地,所述测试方法第4步中设定的气压降低允许值为8-12KPa。
优选地,所述空气弹簧内气压值通过压力传感器读取,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在截止阀与高度阀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08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