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通量细胞毒性评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98958.8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5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潘天红;黄彪;陈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2 | 分类号: | G01N2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李媛媛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量 细胞 毒性 评估 方法 | ||
1.一种高通量细胞毒性评估方法,所用的系统包括用于监测细胞生长和控制其生长环境参数的PC机或笔记本电脑、用于维持细胞生长环境的细胞培养箱、高通量的384x微电极板、靶细胞、待测化合物和阻抗信号传递电缆,PC机或笔记本电脑安装有ACEA公司开发的实时细胞监控软件,实时细胞监控软件通过电缆获取阻抗信号变化,并将这种阻抗信号变化转化成细胞指数显示在系统中,384x微电极板置于细胞培养箱中,靶细胞接种在384x微电极板中,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首先将靶细胞暴露在具有不同浓度的待测化合物中,并利用实时细胞监控软件记录整个靶细胞暴露过程的响应曲线;然后根据响应曲线所体现的细胞数量的变化,计算细胞毒性指标,该指标为靶细胞在整个指数增长期的数量变化,即靶细胞响应面积,且采用多浓度测试方法,得到基于靶细胞响应面积的“浓度-响应曲线”;最后,在“浓度-响应曲线”所反映的待测化合物细胞毒性随浓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计算得到新的细胞毒性指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通量细胞毒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将培养基加入384x细胞培养板的每个微孔中,实时细胞监控软件检测培养基的阻抗信号变化,并自动扣除由培养基引起的阻抗信号变化的背景值;
2)将定量的靶细胞接种到384x的细胞培养板的微孔中;
3)在室温的细胞培养箱中培育30分钟后,置于实时细胞监控软件的培养箱中;
4)接种24小时后,细胞进入指数增长期,此时细胞指数CI值达到1.0-1.2,用自动移液器将11个浓度的待测化合物添加到细胞培养板的微孔中;
5)实时细胞监控软件自动记录89小时的细胞指数CI值;
6)为减少实验内,每个微孔的初始接种细胞数量微弱差异,将实时细胞监控软件采集的细胞指数CI值归一化处理,得到新的细胞指数NCI,亦即:
式中,CI[0]为刚注入待测化合物时,RTCA所记录的细胞指数值,k是RTCA软件的采样频率;
7)选择靶细胞的指数增长期为评估时间段,即:以正常对照组的细胞指数NCI最大值所在的时间为截止时间:
式中,NCIc[k]为对照组的NCI指数值,N为截止时间;这样,避免了终点评估法需要确定最佳评估时间的弊端;
8)计算对照组细胞响应曲线的线下面积AUCc,即:对照组响应曲线和细胞单位指数所构成的面积:
其中,细胞单位指数即NCI=1,t[k]为采样时间;N为所选评估时间段,即:细胞指数增长期;AUCc值的大小体现了靶细胞在整个指数增长期,细胞增殖的数量;
同时,计算靶细胞的暴露响应曲线与靶细胞的对照组响应曲线,在所选评估时间段所围成面积AUCj,即:细胞对照组响应曲线与加入jth浓度待测化合物所记录响应曲线之间的面积:
其中NCIj[k]是待测化合物第jth个浓度所对应的指数NCI值,j=1,2,…11为浓度值的代号;AUCj值的大小体现了靶细胞在待测化合物作用下,相对于对照组,细胞死亡的数量,亦即:细胞毒性的大小;
9)计算得到靶细胞相对响应面积R(xj):
其中xj为待测化合物对应的浓度值,j=1,2,…,11;
10)用11个靶细胞相对响应面积R(xj)和其相应的浓度xj,采用非线性回归算法,得到评估该待测化合物细胞毒性的“浓度-响应曲线”方程:
其中x表示每个待测化合物的浓度,p1、p2,p3,p4为“浓度-响应曲线”方程的系数;
11)依据细胞“浓度-响应曲线”方程,算出新的细胞毒性评估指数AUC50,也就是说,减少对照组响应曲线面积一半时,所需要待测化合物的浓度值,
AUC50数值直接反映在整个细胞指数增长期,杀死对照组一半的增殖细胞所需要的待测化合物浓度大小,亦即反映了该待测化合物细胞毒性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通量细胞毒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实时细胞监控软件记录细胞指数CI值的记录频率为每小时记录一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895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