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时间多任务的扫描装置及立体显示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310698402.9 | 申请日: | 2013-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30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 发明(设计)人: | 蔡朝旭;吴其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2B27/26 | 分类号: | G02B27/26;G02F1/1335;G02F1/29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曹玲柱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时间 任务 扫描 装置 立体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扫描装置及显示装置的技术,特别是指一种时间多任务的扫描装置及立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显示装置的技术不断地提升,使用者对于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故对使用者而言,显示装置能否具有高分辨率及高亮度已成为选购上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目前的立体显示装置大都以空间多任务为主,故其需要降低分辨率以获得较佳的多视域数,但难以被使用者所接受。而指向性背光(directional backlight)的扫描方式只能用于需要背光的液晶显示器上,却无法用于逐渐兴起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的显示装置上。另外,有些显示装置虽能使用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的时间多任务技术,却又得降低其亮度。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问题,实已成为目前亟欲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时间多任务的扫描装置及立体显示装置,能使入射光于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之间快速移动而产生扫描效果,并提供具有高分辨率与高亮度的立体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时间多任务的扫描装置,其包括双向透镜以及偏光切换模块。该双向透镜具有第一透明材料层与第二透明材料层,该第一透明材料层与该第二透明材料层间的接口连续形成有朝向该第一透明材料层的第一凸部及朝向该第二透明材料层的第二凸部,且该第一凸部至该第二凸部的位置偏移量等于该接口所形成的波形的周期的一半。该偏光切换模块对应于该双向透镜,并在第一时间点与第二时间点将入射光的偏光态分别处于互相垂直的第一偏光态及第二偏光态,以使该入射光轮流通过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进行聚光而产生扫描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时间多任务的立体显示装置,其包括扫描装置以及显示面板,且该扫描装置包括双向透镜以及偏光切换模块。该双向透镜具有第一透明材料层与第二透明材料层,该第一透明材料层与该第二透明材料层间的接口连续形成有朝向该第一透明材料层的第一凸部及朝向该第二透明材料层的第二凸部,且该第一凸部至该第二凸部的位置偏移量等于该接口所形成的波形的周期的一半。该偏光切换模块对应于该双向透镜,并在第一时间点与第二时间点将入射光的偏光态分别处于互相垂直的第一偏光态及第二偏光态,以使该入射光轮流通过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进行聚光而产生扫描效果。该显示面板与该扫描装置互相结合,并依据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的位置交替显示二视差影像以产生立体影像。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本发明中时间多任务扫描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A与图2B为绘示本发明中时间多任务扫描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及其运作方式示意图;
图3为绘示本发明中时间多任务扫描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4A与图4B为绘示本发明中时间多任务扫描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及其运作方式示意图;
图5A与图5B为绘示本发明中时间多任务扫描装置的第四实施例及其运作方式示意图;
图6A与图6B为分别绘示本发明中时间多任务扫描装置的第五及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A与图7B为分别绘示本发明中时间多任务扫描装置的第七实施例及第八实施例示意图;以及
图8A与图8B为绘示本发明中时间多任务立体显示装置及其运作方式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a-li 扫描装置;
11 双向透镜;
111 第一透明材料层;
112 第二透明材料层;
113、113′ 接口;
114、114′ 第一凸部;
115 第二凸部;
116 位置偏移量;
117 周期;
118 第三基板;
119 第四基板;
12 偏光切换模块;
120 液晶层;
121 第一基板;
122 第二基板;
13 入射光;
131 第一偏光态;
132 第二偏光态;
2 立体显示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84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