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损耗自动化换炭系统和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647687.3 | 申请日: | 2013-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2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 发明(设计)人: | 陈水奇;陈铁华;黄志祥;苏开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芒市海华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B3/24 | 分类号: | C22B3/24;C22B11/08 |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金耀生 |
| 地址: | 678400 云南省德宏傣***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损耗 自动化 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无损耗自动化换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炭车、加压设备、密封罐、磁力泵、中转池、吸附柱,以及上述部件的输入和输出口、传输管道与相应的控制阀门,密封罐置于换炭车上,磁力泵连接中转池,加压设备通过管道与密封罐连接;密封罐上有密封罐进炭口、密封罐空气入口、密封罐排水口,吸附柱上有贵液入口、吸附柱出炭口、吸附柱进炭口、吸附柱滤水口、吸附柱空气入口、贫液出口;卸炭状态:将卸炭空气输出口与吸附柱空气入口用传输管道Ⅰ连接,将吸附柱出炭口与密封罐进炭口用传输管道Ⅱ连接,将传输管道Ⅳ从卸炭循环水阀连接到中转池,把传输管道Ⅲ从密封罐排水口连接到中转池;加炭状态:将密封罐出炭口与吸附柱进炭口用传输管道Ⅴ连接,将传输管道Ⅵ从吸附柱滤水口连接到中转池,将传输管道Ⅶ从密封罐进炭口连接到中转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损耗自动化换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转池中设沉淀过滤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损耗自动化换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罐上设置紧急卸压阀。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无损耗自动化换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1)吸附柱卸炭控制方法:
(1)关闭密封罐空气入口阀、密封罐出炭口、紧急卸压阀、贵液入口与贫液出口阀、吸附柱进炭口、卸炭循环水阀及吸附柱滤水口;打开吸附柱出炭口、密封罐排水口及密封罐进炭口;
(2)启动加压设备,控制压力0.25~0.4MPa,待吸附柱中的炭准备卸完后,启动中转池磁力泵,再开启卸炭循环水阀,载金炭在循环水和空气压力的作用下,完全从吸附柱转移到密封罐;当压力大于0.4MPa时,打开密封罐顶部的紧急卸压阀,待压力值降到0.25MPa后再关闭,确保换炭过程的安全性;
(3)换炭结束后,关闭卸炭循环水阀、磁力泵,再关掉加压设备、吸附柱空气入口及吸附柱出炭口,2min后关闭密封罐排水口和密封罐进炭口。
2)吸附柱加炭控制方法:
(1)关闭贵液入口与贫液出口阀、卸炭空气输出口、吸附柱空气入口、卸炭循环水阀、吸附柱出炭口、密封罐排水口、密封罐进炭口;打开吸附柱进炭口、吸附柱滤水口。
(2)保持密封罐与水平面呈10°角,启动加压设备,控制压力0.25~0.4MPa,在压力作用下,炭水混合物转移至吸附柱,当中转池里的水超过一半水位时,启动中转池磁力泵,再开启密封罐进炭口,将中转池里的水抽回密封罐,形成一个闭路循环;
(3)装炭量为吸附柱总容量的2/3,加炭结束后,关闭吸附柱滤水口、吸附柱进炭口、加压设备、磁力泵、密封罐空气入口、密封罐进炭口及密封罐出炭口,加炭过程中,打开吸附柱滤水口,实现自然卸压,确保加炭过程的安全性,且不会产生炭末;
(4)加炭完毕,撤走相应管道,打开贵液入口与贫液出口阀,重新启动吸附工作。
防止炭沫返回堆场造成“劫金”等不良现象,澄清后将清液抽至贵液池重新吸附,剩下的炭沫集中回收送冶炼,密封罐被固定在换炭车上,卸到密封罐里的载金炭,运回冶炼车间后,再利用压力输送到解吸柱里,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在此处键入权利要求项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芒市海华开发有限公司,未经芒市海华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768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