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土壤肥力的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37933.7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3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崔国臣;顾艳丽;崔昌娜;周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7/00 | 分类号: | C09K17/00;C09K101/00;C09K109/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贾汉生 |
地址: | 11602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土壤肥力 微生物 土壤改良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土壤肥力的微生物土壤改良剂。
背景技术
我国许多地区的耕地由于几十年的掠夺式耕作,养分流失,耕地质量遭到严重破坏。过于依赖化肥的使用,使耕地普遍出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报税能力下降等现象。化肥的诞生在一定的时间里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希望。然而长期使用化肥产生的弊端随之而来,土地板结、化学元素残留、环境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化肥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成为绿色农业的支柱。
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世界各国都在利用土壤中的有益生物制成的生物土壤改良剂来改善作物根际土壤的微生态区系,将农作物难以利用的物质转化为可被利用的有效营养物质,降低土壤传病发病率,缓解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局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土壤肥力的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充分利用菌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起到改良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从而达到增产、高产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提高土壤肥力的微生物土壤改良剂,采用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CICC No.21699、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TCC No.6633、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ATCC No.8014、嗜酸乳杆菌(Leatobacillus acidophilus)ATCCNo.11073和黄直丝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oretus)ACCC No.40046制备菌种;所述菌种的质量百分比如下:胶冻样芽孢杆菌5~25%,枯草芽孢杆菌10~40%,植物乳杆菌10~35%,嗜酸乳杆菌15~50%,黄直丝链霉菌5~3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提高土壤肥力的微生物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接种:配制各菌种的固体培养基,灭菌后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从斜面转接至平板,温度30℃下培养2天;
2)一级培养:将长好的平板挑取单菌落转接至装有液体培养基的50mL锥形瓶中,
无菌操作,30℃、130r/min培养24~48h;
3)二级发酵:将一级培养菌种接种于盛有液体培养基的500mL锥形瓶中,无菌操作,30℃、130r/min培养36~48h;
4)将各菌种按所述菌种的质量百分比混合,将混合后的菌液接种于盛有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葡萄糖50~100g/L、蔗糖20~100g/L、乳酪蛋白胨1~5g/L、琼脂1~5g/L、KH2PO41~5g/L、尿素1~5g/L、K2HPO45~20g/L、MgSO4·7H2O5~20g/L、NaCl5~20g/L、(NH4)2SO45~20g/L,其余为蒸馏水;pH6.0~8.0,接种量为1~5%,30℃下培养4~7天,使发酵液中菌数达到10~15×108个/mL,即得到所述改善土壤板结的微生物土壤改良剂。
本发明提供的提高土壤肥力的微生物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所述胶冻样芽孢杆菌采用的液体培养基为:蔗糖10.0g,CaSO4·2H2O0.1g,K2HPO40.2g,CaCO35.0g,MgSO4·7H2O0.2g,NaCl0.2g,蒸馏水定容至1.0L。
本发明提供的提高土壤肥力的微生物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枯草芽孢杆菌采用的液体培养基为::牛肉膏5g、蛋白胨10g、Nacl3g、pH7.0,蒸馏水定容至1.0L。
本发明提供的提高土壤肥力的微生物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植物乳杆菌采用的液体培养基为:5°Bé麦芽汁1.0L,酵母膏5.0g,灭菌碳酸钙6.0g,自然p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大连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79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