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马尾松组培继代芽生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17394.0 | 申请日: | 2013-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9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姚瑞玲;吴幼媚;蔡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14 | 代理人: | 邹超贤 |
地址: | 530002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马尾松 组培继代芽 生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植物繁殖技术领域,涉及组织培养育苗技术,尤其是一种促进马尾松组培继代芽生根方法。
背景技术
马尾松(Pinusmassonianan)原产我国,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荒山绿化、造纸原料林和采脂林、自然风景林的重要树种之一,在我国分布范围极为广阔。作为一种综合利用价值高、推广潜力大的树种,马尾松不仅可用来生产三板、造纸及化纤工业制造,还可用来生产松香、松节油等工业原料。近年来,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与木材资源短缺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逐渐枯竭等矛盾的激化,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基于我国生态安生、资源安全与社会安全等问题,马尾松作为我国主要的工业用材树种和生物质能源树种之一,大力发展马尾松人工林很有必要。
我国自“六五”国家科技攻关以来,在马尾松良种选育和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目前,马尾松良种主要以种子园和母树林的有性繁殖为主。然而,有性繁殖存在着分化的问题,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遗传改良增益,而无性繁殖却能克服有性繁殖的上述不足。但马尾松的传统无性繁殖技术(扦插和嫁接)目前仍难满足造林的需求,制约了马尾松良种繁育的进程。现代林业发展讲究速生丰产、优质高效,植物组培技术的使用,是实现马尾松优良无性系苗木快速繁育的有效途径。
马尾松属组织培养生根较为困难的树种。以往众多学者研究表明,以初代培养的马尾松单芽进行生根通常能获得较为理想生根率,而经过继代以后,其单芽生根率明显偏低。如以马尾松成熟种子为外植体来源,吴小芹等(2009)和季孔庶等(2010)将经过丛芽诱导和伸长的初代培养后单芽直接进行生根,其生根率分别为85%和92.5%;而薛鹰(2006)在经过继代培养以后取单芽生根,其生根率仅为26.7%。要实现马尾松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必须突破继代芽生根困难瓶颈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针对马尾松组培继代芽生根率低的现状,为实现马尾松组培苗规模化生产,提供一种促进马尾松组培继代芽生根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促进马尾松组培继代芽生根方法,包括丛芽诱导、丛芽伸长、继代培养、不定根诱导、不定根伸长、试管苗移栽的两步生根法,获得马尾松组培继代芽生根苗,其操作步骤如下:
(1)丛芽诱导:将马尾松种子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种子萌发,然后截取带0.5cm长下胚轴的无菌苗顶芽为外植体,在诱导培养基Ⅰ中进行丛芽诱导;
(2)丛芽伸长:将诱导出的丛生芽在伸长培养基Ⅱ中进行伸长培养;
(3)继代培养:将单个切下伸长芽的顶芽接种到继代增殖培养基Ⅲ中进行增殖,获得继代芽Ⅰ;将继代芽Ⅰ重复步骤(2)进行伸长,单个切下伸长的继代芽Ⅰ并分成顶芽和带侧芽芽段,然后在步骤(3)继代增殖培养基中继续增殖获得继代芽Ⅱ,将继代芽Ⅱ再重复步骤(2)和步骤(3),获得新的增殖继代芽;重复循环步骤(2)和(3),直至获得大量足够生根培养继代芽;
(4)不定根诱导:单个切下生长健壮、半木质化、高2-3cm的继代芽,接种在含有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蔗糖的1/2改良MS培养基Ⅳ中,诱导处理不定根原基21-28d;
(5)不定根伸长:将具有肉眼可见不定根外植体转入含有活性炭(AC)或抗坏血酸(Vc)、蔗糖的1/2改良MS培养基Ⅴ中,促进不定根的表达与伸长;
(6)试管苗移栽:将已生根的再生植株移栽于泥炭土、蛭石和珍珠岩(1∶1∶1)混合基质中培育,喷水保湿。
以上所述的培养基Ⅰ其原料含量为:6-BA 2.5-4.0mg·L-1、NAA 0.05-0.1mg·L-1、蔗糖30000mg·L-1、酸水解酪蛋白500mg·L-1和改良MS培养基。
以上所述的培养基Ⅱ其原料含量为:NAA 0.25-0.4mg·L-1或活性炭3000-5000mg·L-1、蔗糖30000mg·L-1和改良MS培养基。
以上所述的培养基Ⅲ其原料含量为:6-BA 1.0-3.0mg·L-1、KT 0-1.0mg·L-1、NAA 0-0.3mg·L-1、蔗糖30000mg·L-1和改良MS培养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173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割草机油门控制机构
- 下一篇:多功能摩托车仪表护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