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冲减载拦阻钩钩臂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11967.9 | 申请日: | 2013-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0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敏;辛荣提;何明清;吴宝林;符松海;沈亮;冷智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C25/68 | 分类号: | B64C25/68;B64F1/04;F15B15/22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冲 拦阻 钩钩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辅助器件结构设计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缓冲减载拦阻钩钩臂。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舰载机着舰短距拦停,通常采用拦阻钩装置在着舰时钩住拦阻索,即在飞机的机身上设置一套拦阻钩装置,由钩头和钩臂等组成,安装在机身腹部。传统的拦阻钩钩臂为简单的刚性结构,图1示出了传统技术中拦阻钩钩臂的结构,图中,14为前钩臂与机身连接,15为后钩臂,后钩臂15的末端为钩头8,前钩臂14与后钩臂之间设有长度调节螺纹16,这样的刚性结构不具备缓冲减载作用,着舰拦阻所产生的载荷全部传递至机体结构,要求机体结构及机载设备具有较大的抗轴向过载能力,导致结构重量增加和设备抗过载提高,进而降低飞机作战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缓冲减载拦阻钩钩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缓冲减载拦阻钩钩臂,一端为接头,另一端为钩头,所述接头和钩头之间依次为一个外筒和一个内筒,所述内筒的主体为一端大一端小的中空台阶柱状结构,外筒的主体为中空柱状结构,内筒的小端伸入外筒中,还包括一个芯杆,所述芯杆的一端与接头、外筒的外端紧固连接,另一端伸入内筒内部,所述内筒的小端外表面与外筒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内筒的小端外部固定套装有第一密封圈且该密封圈与外筒过盈配合,所述芯杆的外部固定套装有第二密封圈且该密封圈与内筒过盈配合,所述内筒、外筒、芯杆、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形成一个用于容纳液压油的油腔,所述内筒的大端内部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内筒、芯杆、第二密封圈形成一个缓冲空腔,所述第二密封圈上设有过油孔,所述第一密封圈与外筒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密封圈与内筒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外筒的内端与内筒的台阶处存在滑动间隙。
所述外筒的内端固定有一个止动卡箍,所述止动卡箍套装于内筒小端的外部且与其滑动配合。
所述外筒与内筒的筒壁上分别设有外筒油嘴和内筒油嘴,所述外筒油嘴的底部与液压油的油腔连通,内筒油嘴的底部与缓冲空腔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利用液压油通过小孔时阻尼做功,使飞机着舰动能转换为油液热能,对飞机拦阻着舰起到缓冲效果,通过设计过油孔面积,可控制飞机着舰过载,有效的控制舰载机着舰拦阻过载范围;
2.通过液压缓冲,其工作性能稳定、可靠;
3.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拦阻钩钩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缓冲减载拦阻钩钩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2。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冲减载拦阻钩钩臂,如图2所示,一端为接头1,另一端为钩头8,所述接头1和钩头8之间依次为一个外筒5和一个内筒7,所述内筒7的主体为一端大一端小的中空台阶柱状结构,外筒5的主体为中空柱状结构,内筒7的小端伸入外筒5中,还包括一个芯杆2,所述芯杆2的一端与接头1、外筒5的外端紧固连接,另一端伸入内筒7内部,所述内筒7的小端外表面与外筒5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内筒7的小端外部固定套装有第一密封圈3且该密封圈与外筒5过盈配合,所述芯杆2的外部固定套装有第二密封圈10且该密封圈与内筒7过盈配合,所述内筒7、外筒5、芯杆2、第一密封圈3、第二密封圈10形成一个用于容纳液压油4的油腔,所述内筒7的大端内部设有一隔板11,所述隔板11、内筒7、芯杆2、第二密封圈10形成一个缓冲空腔9,所述第二密封圈10上设有过油孔,所述第一密封圈3与外筒5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密封圈10与内筒7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外筒5的内端与内筒7的台阶处存在滑动间隙。
所述外筒5的内端固定有一个止动卡箍6,所述止动卡箍6套装于内筒7小端的外部且与其滑动配合。
所述外筒5与内筒7的筒壁上分别设有外筒油嘴12和内筒油嘴13,所述外筒油嘴12的底部与液压油4的油腔连通,内筒油嘴13的底部与缓冲空腔9连通。
本发明的使用原理简述如下:
芯杆2、及外筒5通过螺栓与接头1固定连接,内筒7、外筒5、芯杆2、第一密封圈3、第二密封圈10形成一个用于容纳液压油4的油腔,初始时通过外筒油嘴12将油腔注满油至如图2所示状态,当拦阻钩钩臂在着舰受力时,油液压力达到一定值时,液压油通过第二密封圈10上的过油孔(图中未示出)进入缓冲空腔9内,从而吸收过载能量,达到缓冲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119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橡胶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再生的渗透反应格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