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08158.2 | 申请日: | 2013-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96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华;郇延军;牟彦双;孔庆然;朱江;吕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5/075 | 分类号: | C12N5/075;C12Q1/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邓宇 |
地址: | 1500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外受精胚胎 谷胱甘肽 成熟卵母细胞 卵母细胞成熟 发育 成熟培养 体外受精 卵母 科学研究 检测 生产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率的方法,在确定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时间范围的基础上,检测成熟卵母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将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至谷胱甘肽含量下降前进行体外受精。本发明为今后体外受精胚胎的生产和相关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率的方法,属于胚胎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体外受精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良种动物的生产从基础研究迈进产业化,而产业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目前,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水平比较低,制约着体外受精胚胎的产业化发展,研究表明,这主要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相关,因此,得到能促进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高质量卵母细胞是十分重要的。现已证明,卵母细胞中谷胱甘肽的含量决定了卵母细胞成熟质量,通过添加半胱氨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谷胱甘肽含量,并进一步促进了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但进一步添加并不能够继续提高卵母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而且谷胱甘肽的含量随着成熟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目前,体外受精胚胎的生产多使用完全成熟的卵母细胞,而该阶段的卵母细胞谷胱甘肽含量已降低,从而导致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率较低,不利于体外受精胚胎在良种繁殖中的应用。因此根据谷胱甘肽含量确定成熟的卵母细胞成熟与应用将在体外受精胚胎的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体外受精技术是指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继而发育的技术,它是在家畜繁殖领域继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之后的又一次革命。体外受精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的成熟、受精以及胚胎的发育可在体外更加直观的进行研究,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10年,爱德华兹因发明该技术独享了201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但是,成功获得体外受精的胚胎并不是体外受精技术的最终目的,如何利用体外受精技术加快胚胎产业化进程才是科研人员始终要面对的课题。在畜牧生产领域,通过体外受精技术技术可以挖掘良种动物的繁殖潜力,加快良种的繁殖速度,继而促进体外受精胚胎产业化的进程。但迄今为止,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率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密切相关。目前,体外受精技术主要采用完全成熟的卵母细胞,即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充分成熟,而这种方法容易导致卵母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从而导致原核形成比例降低,不利于后期胚胎的发育。现有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实质性的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这也严重困扰着体外受精胚胎的产业化和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率的方法,技术方案如下:
1)确定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时间范围;
2)检测成熟卵母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将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至谷胱甘肽含量下降前进行体外受精。
进一步地,以猪作为模型,提高猪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率,步骤如下:
1)确定猪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时间范围;
2)检测猪成熟卵母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将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至谷胱甘肽含量下降前进行体外受精。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时间为:
具体而言,根据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极体排出的比例,确定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时间为33-42h,检测猪成熟卵母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确定用于体外受精的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时间为33-39h,优选时间为33-36h,效果最好时间为33h。
更进一步,一种提高猪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率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在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液中培养具有完整的三层以上卵丘细胞的卵母细胞,培养的条件为38.5℃,5%CO2和饱和湿度的二氧化碳培养箱;
2)通过检测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极体排放比例,确定猪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时间为33-4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081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