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烯烃离聚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04509.2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19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肖荔人;左冬强;陈庆华;黄宝铨;陈荣国;钱庆荣;刘欣萍;许兢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55/02 | 分类号: | C08F255/02;C08F255/06;C08F222/02;C08F2/00;C08L77/02;C08L23/06;C08L51/06;C08K5/13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王义星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烯烃 离聚物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烯烃离聚物的制备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高分子材料作为当今三大材料之一,具有原料丰富、成本低、质量轻和易加工成型等优点,在生产生活领域发展迅速。但目前已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大都是通用高分子材料,它们存在着力学性能差、耐热性低等缺点,这些缺点限制了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为了弥补上述缺陷,高分子材料的合金化和高性能化是其发展方向。
离聚物是指大分子链上含有少量离子基团的聚合物,也被称为离聚体,其中离子基团的含量不超过15%。聚合物中引入离子基团后,分子内部能产生普通聚合物体系所没有的特殊作用:离子——离子相互作用、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等。这些特殊的相互作用使得离聚物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在聚合物改性中离聚物常用作稳定剂、结晶成核剂和相容剂等,是一种良好的功能助剂。
目前,制备离聚物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有共聚合法和接枝法?共聚合法是制备离聚物的主导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先将单体共聚成带极性基团的共聚物,然后再用碱或酸把极性共聚物中和成离聚物?共聚合法能获得较高离子化程度的离聚物,但反应条件苛刻,难于实现产业化。接枝法是可以将聚合物分子直接官能团化的方法,其思路大致有两条:(1)先在大分子链上接枝极性基团,然后用皂化反应的方法将聚合物中和成盐;(2)先合成含不饱和键的金属配合物单体,然后再将单体接枝到高分子上制成离聚物。相对于共聚合法而言,接枝法反应条件较为温和,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且接枝法对于只需低离子化程度的情况非常适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烯烃离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特征是通过引入醇酮酸改善金属配合物单体在聚烯烃中的分散性,并提高接枝反应的接枝率。本发明为制备高性能聚烯烃离聚物提供新借鉴。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聚烯烃离聚物,由下述方法制得,1)先将醇酮酸、顺丁烯二酸镧和水均匀混合成膏状物;2)再将膏状物、引发剂和聚烯烃混合均匀,并于一定温度下实施熔融接枝反应制得聚烯烃离聚物,所述的醇酮酸至少有一种选自丙酮酸、乙醇酸、柠檬酸、苹果酸。
(1)以重量份计配方为
a、膏状物配方为:
顺丁烯二酸镧 100
醇酮酸 5-25
水 50-200
b、聚烯烃离聚物的反应物配方为:
聚烯烃 100
引发剂 0.3-1
膏状物 1-10;
(2)制备步骤为:
往加工设备投入顺丁烯二酸镧、醇酮酸和水,于15-40℃下混合均匀,得膏状物;再往加工设备投入聚烯烃与引发剂,二次混合均匀,并于165-195℃下熔融接枝反应5-20分钟,出料、冷却,得聚烯烃离聚物。
所述的聚烯烃至少有一种选自聚乙烯、聚丙烯或聚乙烯丙烯共聚物。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或聚乙烯丙烯共聚物的两个以上的任意比例混合。
所述的引发剂是过氧化苯甲酰(BPO)、过氧化二异丙苯(DCP)或偶氮二异丁氰(AIBN)。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聚烯烃离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先将醇酮酸、顺丁烯二酸镧和水均匀混合成膏状物,再将膏状物、引发剂和聚烯烃混合均匀,并于一定温度下实施熔融接枝反应,其特征是:
(1)以重量份计配方为
a、膏状物
顺丁烯二酸镧 100
醇酮酸 5-25
水 50-200
b、聚烯烃离聚物
聚烯烃 100
引发剂 0.3-1
膏状物 1-10;
(2)制备步骤为:
往加工设备投入顺丁烯二酸镧、醇酮酸和水,于15-40℃下混合均匀,得膏状物;再往加工设备投入聚烯烃与引发剂,二次混合均匀,并于165-195℃下熔融接枝反应5-20分钟,出料、冷却,得聚烯烃离聚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师范大学,未经福建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045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以太网数据传输速率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电子束光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