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接合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97813.9 | 申请日: | 2013-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1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佐川英之;青山正义;鹫见亨;藤户启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B1/02 | 分类号: | H01B1/02;H01B5/02;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钟晶;於毓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合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接合线(bonding wire)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将金(Au)线用于连接半导体元件的电极焊盘和电路基板的配线焊盘的接合线,特别是在树脂封装型的半导体元件中,从连接可靠性的观点出发,大多使用直径0.02~0.03mm左右的Au线。
近年来,以Au的价格高涨为背景,在汽车等车辆的动力模块用线接合中,开始使用材料成本比Au线大幅降低且直径为0.1~0.3mm左右的铝线。
但是,在汽车等的动力模块中,从装置的小型化、电流密度增大方面出发,要求热导率、电导率(导电率)比铝线高的原材料。
因此,提出了以铜(Cu)或Cu合金为芯材、在其外周直接或隔着中间层被覆钯(Pd)或Pd合金的接合线(参照专利文献1)。该接合线有着可防止表面氧化、材料保管时耐氧化性优异的优点,但相反也有着以下的技术问题。
即,对于被覆Pd的接合线而言,由于球焊时在线前端形成球时Pd固溶于Cu中的情况下,即便是极微量,球的硬度也比铜硬,此外未固溶而残留于表层的Pd自身也硬,因此有着球焊时损坏硅芯片上的脆弱的铝焊盘这样的问题。此外,有着用作被覆材料的Pd自身的材料成本也高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提出了在由Cu或Cu合金形成的芯材的表面形成包含锌等的被覆层的接合线(参照专利文献2、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0-1605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0-2073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2-2876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在由Cu或Cu合金形成的芯材的表面形成包含Zn的被覆层的以往的接合线而言,Zn比Pd材料费便宜,此外,即使在Zn成分固溶于Cu中时,与使用Pd时相比,存在球也难以变硬的倾向,在这些方面上是有利的。
但是,在保管接合线保管时,芯材中的Cu向接合线表面扩散,扩散的Cu与氧结合而生长氧化膜,此外在包含Zn的被覆层较厚地形成时,有时Zn自身与氧结合,较厚地使Zn氧化膜生长,其结果是,产生在接合时导致与铝焊盘的连接不良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接合线,其可抑制接合线保管时在接合线表面生长氧化膜,可提高接合时的连接可靠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下述[1]~[8]的铜接合线及其制造方法。
[1]一种铜接合线,其具备以铜为主成分的芯材和形成于所述芯材的表面的表面处理层,该表面处理层具有含有与氧的亲和性比铜高的金属和氧的非晶质层。
[2]前述[1]所述的铜接合线,其中所述非晶质层进一步含有从所述芯材扩散的铜。
[3]前述[1]或前述[2]所述的铜接合线,其中所述表面处理层在所述非晶质层的下方进一步具有扩散层,该扩散层含有铜及与氧的亲和性比铜高的金属,或铜、与氧的亲和性比铜高的金属及氧。
[4]前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铜接合线,其中所述与氧的亲和性比铜高的金属为锌。
[5]前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铜接合线,其中所述表面处理层的厚度为3nm以上0.6μm以下。
[6]一种铜接合线的制造方法,在以铜为主成分的芯材的表面,形成包含与氧的亲和性比铜高的金属的被覆层,对形成的所述被覆层在50℃以上150℃以下的温度,以30秒以上60分钟以下的时间进行加热处理,由此形成表面处理层。
[7]前述[6]所述的铜接合线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与氧的亲和性比铜高的金属为锌。
[8]前述[6]或前述[7]所述的铜接合线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表面处理层的厚度为3nm以上0.6μm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铜接合线,其可抑制接合线保管时在接合线表面生长氧化膜,可提高接合时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铜接合线的剖面图。
图2为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铜接合线的剖面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涉及的铜接合线恒温(100℃)保持试验中的3600小时试验品的、自表层一边重复溅射、一边进行深度方向的俄歇元素分析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4为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3、比较例1以及现有例1涉及的铜接合线的恒温(100℃)保持试验中自表层的氧侵入深度(氧化膜厚度)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金属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金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978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电路和四开关升降压型变换器
- 下一篇:一种振动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