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弹簧隔套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597297.X | 申请日: | 2013-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1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宋阳;王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川东减震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 地址: | 4027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减震器 弹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减震器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弹簧隔套。
背景技术
弹簧隔套是摩托车后减震器上的重要部件之一,该弹簧隔套用于将弹簧与工作缸隔离开来。所述弹簧隔套为塑料套,并通过注塑成型,该弹簧隔套的内外壁均为完整的光滑圆柱面,且弹簧隔套外部的下端部一体设有一个圆形的弹簧抵接平台。使用时,弹簧套装在弹簧隔套外面,其下端与弹簧隔套的弹簧抵接平台抵接,且减震器工作缸穿设在弹簧隔套的内孔中。
现有弹簧隔套的缺陷是:由于弹簧隔套为塑料套,并通过注塑成型,该弹簧隔套的内外壁均为完整的光滑圆柱面,这样不仅导致注塑时易产生气泡、缩孔等质量缺陷,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而且弹簧和工作缸均与弹簧隔的整个侧壁接触,这样就导致阻力和噪音较大,且导向性能差,为此急需解决上述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弹簧隔套,欲克服传统结构因隔套内外壁均为完整圆柱面而导致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弹簧隔套,包括本体(1),该本体的制作材料为塑料,并在本体(1)外壁的下端部一体设有一个圆形的弹簧抵接平台(1a),且本体(1)的内外壁均为圆柱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外壁上沿周向均布有3-6个第一轴向凸条(1b),该第一轴向凸条的上端靠近本体(1)的顶面,且第一轴向凸条(1b)的下端与所述弹簧抵接平台(1a)顶面相连;所述本体(1)的内壁上沿周向均布有4-8个第二轴向凸条(1c),该第二轴向凸条的上端与本体(1)的顶面平齐,且二轴向凸条(1c)的下端靠近本体(1)的底面。所述第一轴向凸条(1b)和第二轴向凸条(1c)与本体(1)为一体结构,并通过注塑成型。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在本体的内外壁均沿周向均布有轴向凸条,这样不仅便于注塑成型,从而降低加工难度,并避免出现气泡、缩孔等缺陷,进而保证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而且能够很好地降低与弹簧和减震杆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阻力,并能很好对它们进行导向,且本发明通过小改动就解决了传统结构的缺陷,具有很好的实用性,适于广泛推广运用。
在本案中,所述第一轴向凸条(1b)的数目为4个,而所述第二轴向凸条(1c)的数目为6个。当然,在实际制造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一、二轴向凸条的相应数目,其数目并不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数量为限制。
作为优化设计,所述第一轴向凸条(1b)的宽度为4-5mm,该第一轴向凸条的两侧通过斜面与所述本体(1)外壁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轴向凸条(1c)的宽度为4-4.2mm,该第二轴向凸条(1c)的两侧通过斜面与所述本体(1)内壁相连。
为了便于取材,并降低制造成本,特将所述本体(1)的制作材料选为PVC。
有益效果:本发明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在本体的内外壁均沿周向均布有轴向凸条,这样不仅便于注塑成型,从而降低加工难度,并避免出现气泡、缩孔等缺陷,进而保证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而且能够很好地降低与弹簧和减震杆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阻力,并能很好对它们进行导向,且本发明通过小改动就解决了传统结构的缺陷,具有很好的实用性,适于广泛推广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弹簧隔套,包括本体1,该本体1的制作材料为塑料,并优选为PVC。在本体1外壁的下端部一体设有一个圆形的弹簧抵接平台1a,且本体1的内外壁均为圆柱面。并且,所述本体1的整体高度为88cm,且弹簧抵接平台1a的外径为44.7mm。
作为本发明的发明点,所述本体1的外壁上沿周向均布有3-6个第一轴向凸条1b,该第一轴向凸条的上端靠近本体1的顶面,且第一轴向凸条1b的下端与所述弹簧抵接平台1a顶面相连。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轴向凸条1b的数目为4个,该第一轴向凸条1b的宽度为4-5mm,且第一轴向凸条1b的两侧通过斜面与所述本体1外壁相连。
从图1、2可看出,另外,所述本体1的内壁上沿周向均布有4-8个第二轴向凸条1c,该第二轴向凸条的上端与本体1的顶面平齐,且二轴向凸条1c的下端靠近本体1的底面。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轴向凸条1c的数目为6个,该第二轴向凸条1c的宽度为4-4.2mm,且第二轴向凸条1c的两侧通过斜面与所述本体1内壁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川东减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川东减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972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共用冷凝器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下一篇:双储水箱太阳能工程热水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