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惯性管脉管装置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97043.8 | 申请日: | 2013-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4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朱绍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9/14 | 分类号: | F25B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惯性 脉管 装置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脉管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惯性管脉管装置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一种阶梯活塞型压缩机惯性管脉管制冷机中,冷头由室温换热器、回热器、低温换热器、脉管、惯性管和气库组成。阶梯活塞与阶梯气缸形成两个工作腔,一个工作腔通过放热器连接于回热器室温端,另一个工作腔连接于气库。脉管的冷端的气体的膨胀功一部分通过惯性管耗散掉,余下的通过惯性管到达气库被连接于气库的工作腔回收。其效率要高于简单的惯性管脉管制冷机。惯性管是一根细长管,气体在里面高速往复流动,形成半波长振动。阶梯活塞型压缩机惯性管脉管制冷机的逆向循环为发动机,因而可作为利用液化天然气冷量的冷源的脉管发动机。但其惯性管是在室温,其气体密度不够大,惯性效果不很好,而气体的粘度在室温也很大,很大一部分功由于气体在惯性管内的流动儿消耗,因而效率低。但其优点是只有一个室温下的运动部件,造价低廉,可靠性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用途广泛的惯性管脉管装置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惯性管脉管装置,包括冷头和发动机,所述的冷头包括脉管、惯性管、回热器及室温换热器,所述的惯性管介于脉管与回热器之间,所述的发动机具有两个反相工作腔或具有两个同相工作腔,所述的脉管与发动机其中一个工作腔连接,所述的室温换热器与发动机另一个工作腔连接。
所述的惯性管使冷头两端的压力波有一个相位差,或在惯性管内压力波相位差发生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的冷头由脉管、第一喇叭口、惯性管、第二喇叭口、低温换热器、回热器及室温换热器顺次连接。
脉管可由等同容积的惯性管末段代替。
进一步地,所述的发动机内设有发动机阶梯气缸及发动机阶梯活塞,所述的发动机阶梯气缸与发动机阶梯活塞形成两个同相的发动机工作腔,所述的惯性管为半波长形惯性管。
进一步地,所述的发动机包括直线电机、由直线电机带动的发动机活塞杆、连接在发动机活塞杆两端的发动机活塞以及分别容纳发动机活塞的发动机气缸,两个发动机气缸分别与发动机活塞形成二个反相的发动机工作腔,所述的惯性管为全波形惯性管。
进一步地,所述的发动机包括直线电机、由直线电机带动的发动机活塞杆、连接在发动机活塞杆一端的发动机活塞以及容纳发动机活塞的发动机气缸,发动机气缸内设有发动机气缸挡板,发动机活塞的两侧即为两个反相的发动机工作腔,所述的惯性管为全波形惯性管。
进一步地,所述的惯性管由上下两段惯性管及连接在上下两段惯性管之间的气库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冷头设有1~5个,当设有2个或2个以上冷头时,相邻的冷头之间通过并联连接。
一种惯性管脉管装置的应用,惯性管脉管装置用作发动机,此时所述的惯性管与冷源接触,所述的室温换热器与室温加热回路热接触,发动机工作腔扫气容积比率大于临界比率,使功从脉管室温端向冷端输入,惯性管对冷源加热,室温换热器从室温吸热,发动机在室温换热器侧吸收功。
一种惯性管脉管装置的应用,惯性管脉管装置用作发电系统,此时液化天然气流路作为冷源,与惯性管热接触,从而对惯性管冷却,室温加热回路与室温换热器热接触,功从脉管室温端向冷端输入,惯性管对冷源加热,室温换热器从室温吸热,发动机在在室温换热器侧吸收功,对外输出电力。
进一步地,液化天然气通过夹套式流路或绕管式流路与惯性管及低温换热器热接触进行换热。
一种惯性管脉管装置的应用,惯性管脉管装置用作制冷机、高温热源发动机或热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惯性管介于脉管和回热器之间,惯性管由液化天然气冷却,这样惯性管在低温下工作,密度增大,惯性增强,同时,粘度减小,功耗散减小,因而效率增大,又不改变其只有一个室温下的运动部件的特点。虽然惯性管耗散的功白白加热了液化天然气,浪费了冷量,但与简单地用海水加热液化天然气使其汽化要好许多。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惯性管脉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惯性管脉管装置用作发电系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绕管式液化天然气流路与冷惯性管和冷量换热器结合的示意图;
图4夹套式液化天然气流路与冷惯性管和冷量换热器结合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惯性管脉管装置内的最大压力与最小压力分布;
图6为实施例1中发动机第一工作腔与第二工作腔的压力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970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