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茶及其制作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80968.1 | 申请日: | 2013-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3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天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洱市孟连行健普洱茶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08;A23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百伦律师事务所 11433 | 代理人: | 周红力;姜莹 |
地址: | 665800 云南省思茅市***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茶 及其 制作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及其制作工艺,尤其涉及一种红茶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发现和利用栽培茶树已有40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种茶、制茶以及饮茶不断发展,逐渐普及并向外传播。世界各国的种茶、制茶、饮茶技艺都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入,所以我国有“茶的祖国,茶的故乡”之誉。
历史和科学证明饮茶是有益人体健康的,进入21世纪随着环球绿色消费的蓬勃兴起,茶叶更是一种充满青春活力的传统饮料。饮茶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美好的精神物质享受。
茶叶所含的多酚类化合物、生物碱、儿茶素、叶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芳香物等数十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茶叶具有生津止渴,帮助消化利尿、解毒、杀菌疗疾、兴奋神经、防老抗衰、防癌抗辐射以及预防和抑制肥胖等多种生理和药理功效。
根据茶叶制作工艺的不同,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等,红茶一般经过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基本工序生产而成。红茶经过发酵后香气物质比鲜叶和其他茶类更为明显更为丰富。据实验分析,绿茶在制造过程中有100多种香味物质而红茶在制造过程中有300多种香味物质产生。
红茶因其红汤、红叶、甜香以及特殊的清热生津、暖胃养胃、抗氧化等功效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好,但是传统工艺生产的传统红茶,强调浓、强、鲜,汤色口感过浓过重,滋味偏苦偏涩,外形单一杂乱,不能满足现在社会人们追求形式美观,口感清新高雅甘甜回味的要求。
茶叶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是形成其品质的要素,不但茶树生长的环境要求生态、无污染同时生产加工全程要求安全卫生并结合好的加工工艺才能制造出高品质的茶叶。
红茶制造,其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的关键环节,红茶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的综合动态变化过程,与发酵空间的空气、水分、茶叶含水量以及温度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参与茶叶发酵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有不同菌类和细菌,由它们共同参与茶叶的酶促氧化。
但原料因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提种类茶叶而具有自身特有性质的特点,在制造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品质特点,为适应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品饮,制造出品质独特,健康安全的高品质红茶,就必须在传统的基础有所改变和加于创新。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品质独特,健康安全的高品质红茶。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的新型红茶及其制作工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
S1100萎凋步骤:将鲜叶经16-24小时萎凋至含水量为60%-70%;
S1200揉捻步骤:将萎凋叶投入揉捻机中进行揉捻,揉时40-50分钟;
S1300解块步骤:将揉捻好的茶叶放入解块机中解块;
S1400复捻步骤:经解块分筛后,将条索不够紧结的部分茶叶再次揉捻,时间为25-35分钟;以及
S1500发酵步骤:将第一次揉捻及复捻的茶叶在发酵室中分开发酵,摊叶厚度5cm-8cm。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S1500发酵步骤中,在发酵的第一阶段,将所述茶叶置于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65-90%的第一发酵室中进行发酵,时间为6-8小时;
在所述第一阶段之后的第二阶段,将所述茶叶置于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为60-70%的第二发酵室中进行发酵,时间为5-7小时,得到发酵叶。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S1500发酵步骤后进一步包括S1610自然弯曲成型的红茶烘烤步骤:将所述发酵叶先用100-120℃的毛火烘烤10-12分钟,然后摊凉30-60分钟;之后足火提香,足火温度为85-90℃,时间为5-10分钟;最后再次提香,温度为110-120℃,时间为3-4分钟。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S1500发酵步骤后进一步包括S1620第一特定形状的红茶作型、提香步骤:将所述发酵叶投入理条机中进行理条,理条机锅温度控制在85-100℃,时间控制在20-25分钟,理条完成后下锅摊凉25-35分钟,再进行烘烤提香,温度控制在100-120℃,时间为5-10分钟,之后下机摊凉至室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洱市孟连行健普洱茶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普洱市孟连行健普洱茶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09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多功能测试仪
- 下一篇:一种提拉袋强度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