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直径斜孔的加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556219.5 | 申请日: | 2013-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7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 发明(设计)人: | 赵李军;邓春珍;赖明;周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B35/00 | 分类号: | B23B35/00;B23P1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德技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8 | 代理人: | 严勇刚 |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径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一种零件的侧壁上加工小直径斜孔的方法,所述零件的加工面上具有两种不同的材料,适于在轴承座的内环衬套上加工小直径的精密斜孔。
背景技术
在轴承座类的环形状的零件的内侧壁上加工精密斜孔时,斜孔的孔径尺寸经常不能满足要求,且刀具经常打刀,需要电火花去除断掉的刀具,并且需要专配销子,加工风险比较大,且加工成本较高,无法满足批量生产要求。
例如,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零件的剖视加工示意图,所述零件可以是一种轴承座类的环形状的零件,图中可见,所述零件1包括一个环形的零件本体11,在零件本体1的内侧设置有一个衬套12,斜孔13在零件1的内侧壁上穿透衬套12,伸入零件本体11内的深度达到衬套12的厚度的1-1.5倍,零件本体1由钛合金制成,衬套2为M50钢,硬度比较高,HRC60-64,且容易生锈,在不涂防锈油的情况下不到五分钟就会生锈。
也就是说,在加工斜孔13的时候,刀具需要经过两种不同的材料,刀具在经过2种不同材料时,如果参数选择不合理,很容易加剧刀具磨损,造成断刀。例如在一个实例中,斜孔13的直径为1.58±0.007mm,加工时先用1.5mm的合金铣刀埋平面,然后用1.5mm合金钻头钻中心孔,最后用1.58mm铰刀加工到图纸尺寸。申请人发现这种加工工艺存在如下缺陷:首先是刀具选择不合理,基本都为普通合金刀具,刀具的转速、进给量等参数选择不合理,导致刀具特别容易断掉。其次,用1.5mm的合金铣刀埋平面,由于刀具让刀,加工深度控制不好就会造成孔径超差;1.5mm的合金钻头长径比太大,刚性太差;1.58mm铰刀到孔底时切削余量过多,导致打刀。最后,加工时采用普通切削液,一般选择的是E9010(马斯达),冷却效果不佳,衬套容易生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直径斜孔的加工方法,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小直径斜孔的加工方法,用于在一种零件的侧壁上加工小直径斜孔,所述零件包括一个环形的零件本体,在所述零件本体的内侧设置有一个衬套,所述斜孔在所述零件的内侧壁上穿透所述衬套,伸入所述零件本体内的深度达到所述衬套的厚度的1-1.5倍,所述零件本体由钛合金制成,所述衬套为M50钢,所述斜孔直径为1.58±0.007mm,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选用1.47mm的高硬度合金铣刀埋平面,所述铣刀的加工底面刚好穿过所述衬套即停止加工;
然后选用1.5mm的合金钻头钻孔,所述钻头的刃长比孔深大2-4mm;
之后选用1.5mm的合金埋钻,矫正加工孔。
最后选用1.58mm的铰刀加工到图纸尺寸。
优选地,所述1.47mm的高硬度合金铣刀的转速为每分钟3000转,每次切深0.5mm,进给量为每分钟5mm。
优选地,所述1.5mm的合金钻头的转速为每分钟3000转,每次切深0.5mm,进给量为每分钟7mm。
优选地,所述1.5mm的合金埋钻的转速为每分钟3000转,每次切深0.6mm,进给量为每分钟7mm。
优选地,所述1.58mm的铰刀的转速为每分钟800转,一次性加工到位,进给量为每分钟5mm。
优选地,加工时选用N32机械油或硫化切削油作为冷却液。
优选地,在每批零件加工正式零件之前,先在废件上进行加工,以确定刀具是否合格,如试加工合格,才能加工正式零件。
优选地,每次只要更换刀具,都需重新在废件上试刀。
本发明加工方法使得刀具寿命提高了1.5倍以上,斜孔尺寸超差几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加工时刀具打刀,减少了因打刀进行电火花加工的加工时间。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零件的剖视加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62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