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源漏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53688.1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4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赵梅;刘磊;王敬;梁仁荣;许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1/336;H01L2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大威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结构 及其 形成 方法 | ||
1.一种金属源漏结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以Ge层为表面的衬底;
在所述Ge层之上形成Sn层,其中,所述Ge层与所述Sn层之间的界面为GeSn层;
去除所述Sn层以暴露所述GeSn层;
在所述GeSn层之上形成金属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去除所述Sn层之前进一步包括:通过退火处理强化所述GeSn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Ge层为表面的衬底包括:纯Ge衬底或表层为Ge薄膜的衬底。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的厚度为200-500n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为Al、Ni、Co、W、Pt、Ti、Ta、Pd、Zr中的一种或多种金属的组合。
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对GeSn和Sn具有高腐蚀选择比的溶液清洗以去除所述Sn层以露出所述GeSn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后保留下来的所述GeSn层的厚度为0.5-3nm。
8.一种金属源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以Ge层为表面的衬底;
位于所述Ge层之上的GeSn层;
位于所述GeSn层之上的金属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GeSn层是首先在所述Ge层上形成Sn层,然后在所述Ge层和所述Sn层之间的界面处自然形成或者通过退火处理强化得到的。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以Ge层为表面的衬底包括:纯Ge衬底或表层为Ge薄膜的衬底。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的厚度为200-500nm。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为Al、Ni、Co、W、Pt、Ti、Ta、Pd、Zr中的一种或多种金属的组合。
13.如权利要求8-12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GeSn层的表层部分是利用对GeSn和Sn具有高腐蚀选择比的溶液清洗以去除所述GeSn之上的所述Sn层后暴露出来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金属源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后保留下来的所述GeSn层的厚度为0.5-3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368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