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接生成共转换点道集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553398.7 | 申请日: | 2013-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5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峰;李向阳;狄帮让;魏建新;蔡志光;陈双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接 生成 转换 点道集 方法 | ||
1.一种直接生成共转换点道集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1)采集原始转换波地震数据,经预处理和速度分析,得到转换波动校正和共转换点位置计算需要的参数,并对预处理后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且通过切除消除动校拉伸的影响,
步骤1)所述的预处理包括加载观测系统、静校正、波场分离、叠前去噪、振幅恢复、预置共转换点CCP号;
2)步骤1)处理后的转换波地震数据按炮检距大小进行分组,每一组对应一个炮检距范围;
3)输入一组炮检距范围内的数据;
4)按道头中的共转换点CCP号读取转换波用来计算转换点位置的参数;
5)对地震道进行分时窗处理,
步骤5)所述的分时窗处理是指将地震道分成多个时窗,时窗长度不变,时窗重叠,重叠时窗的重叠长度为时窗内样点数的百分比perc,perc取值为0-100;
6)从第一个时窗开始,计算时窗中点的共转换点CCP号,并由这个共转换点号重新获得该时窗用来计算转换点位置的参数,之后重新计算时窗中点相对准确的共转换点CCP号,直接把时窗内的样点值与窗函数相乘叠在共转换点地震道上,即转换波共反射面元的宽度上,相应共转换点地震道每个样点的覆盖次数加上窗函数的数值,
步骤6)所述的计算转换点位置的参数是预先速度分析得到的,是转换波均方根速度纵波均方根速度各向异性参数χeff、纵横波垂直速度比γ0和纵横波有效速度比reff,
步骤6)所述的共转换点CCP号,是指按工区面元划分的,与常规处理中纵波共中心点CMP号一致,
步骤6)所述的共转换点CCP号是由下述方法计算的:
xC=xM+D
式中xM、xC为共中心点CMP和共转换点CCP点的水平坐标,D为转换点偏离中心点的水平距离,
式中xp为共转换点与炮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已知共中心点CMP号计算相应的共转换点CCP号
其中:INTn表示取最接近的整数,取整隐含做面元化处理,Δxm为工区面元大小,
所述的共转换点与炮点之间的水平距离,采用单层各向同性介质迭代解、解析解、多层介质指定旅行时各向同性近似解、多层VTI介质指定旅行时近似解、倾斜界面迭代解、解析解计算得到,
步骤6)所述的直接把时窗内的样点值与窗函数相乘叠在共转换点地震道上,即转换波共反射面元的宽度上,是把这个时窗内的样点叠加在准确的共转换点CCP号上以及相邻的I个共转换点CCP号上,I=0,1,2,…,INT(2·m/Δx+0.5),m为转换波共反射面元的宽度,INT表示取整,
步骤6)所述的转换波共反射面元的宽度采用以下关系式确定:
其中:Δx为道间距,Δs为炮间距,r为纵横波速度比,INT表示取整;
7)重复步骤6)直到该道的每个时窗完成;
8)重复步骤4)至7)直到炮检距分组内所有道输入完毕,输出该组的共转换点地震道,
步骤8)所述的输出该组的共转换点地震道为共转换点地震道以及共转换点地震道的覆盖次数,并在道头中置上该组炮检距的大小;
9)重复步骤3)至8)直到所有的炮检距分组输入完毕,就得到了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共转换点叠前道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339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梯状凸块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用在芯片堆叠中的热界面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