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微电网的储能配置评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53278.7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9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范雪峰;付兵彬;夏懿;张中丹;宋汶秦;贾春蓉;杨昌海;杨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刘洪京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网 配置 评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电电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微电网的储能配置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储能电池的配置主要是以经济性为目标,配置过程汇总考虑分布式电源的间歇性,该方法在成熟的软件中已有所应用,如homer软件中便应用了以经济性为目标的储能配置方法,其实质是针对分布式电源发电的间歇性进行补偿。现有技术主要是在系统建设前进行模拟分析,暂无对储能配置后的经济、技术方面的评估分析的。
分布式电源并网会产生很多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其出力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在分布式系统中引入储能环节,不仅可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还可提高分布式电源的运行稳定性、维持系统频率和电压稳定、补偿负荷随机波动、降低供电成本等,是微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另外,储能技术对微网中分布式发电的配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对微网的运行与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可再生分布式发能源渗透率的增加,加剧了其对电网的冲击,这对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对储能技术的研究,对电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长远意义。基于此,现阶段研究人员对储能电池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配置方法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截至目前为止,并无针对储能容量配置的科学性进行评估。
现阶段的技术主要是在微网配置前,通过模拟各个分布式电源的发电情况以及负荷需求情况,确定储技术方面的需求,再以经济性为目标通过一定的计算对比,实现对储能系统的配备。现阶段的技术主要集中于对储能的配置,暂无对储能配置后的经济、技术方面的评估做研究。本研究主 要是针对上述现象,通过对储能电池接入后对原有系统的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确定的评价指标的计算,衡量储能电池接入容量的合理性。现有技术主要是在系统建设前进行模拟分析,暂无对储能配置后的经济、技术方面的评估分析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电网的储能配置评估方法,以实现对储能配置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估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微电网的储能配置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为含储能与分布式电源的供电系统,确定评价范围、设备构成,调取整理供电系统内的历史运行数据;
步骤二、确定系统的评价目标:
系统的评价目标即为主要是供电系统对储能装置运行所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储能对整个供电系统在技术上提升的目标和储能系统自身的经济目标;
步骤三、确定评价指标及基础指标计算:
主要是确定储能系统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储能系统在经济上及技术上的指标,其具体指标包括:含储能装置的供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储能系统对分布式电源的补偿效果、含储能装置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含储能装置供能系统的综合效率以及储能电池的经济性能;
步骤四:确定评价标准即综合性能打分;
步骤五:储能配置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步骤一至步骤四确定的标准通过储能配置评价指标计算方法以及储能配置评价指标打分及权重计算,得到需要评价的储能接入方案的综合评分。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指标计算具体为:
(1)供电可靠性主要是运用供电损失率进行衡量,供电损失率是指供电系统内不能满足的负荷需求占评估期总负荷需求的比值,用ηLPSP表示,它是一个广泛运用于风光储联合系统中优化容量配置的工程应用标准,当蓄电池放电至最小值Cbatmin时,控制系统断开蓄电池和负荷的连接,负荷需求即不能满足,t时间内的供电损失值为:
ELPS(t)=PloadΔt-[PPV(t)Δt+PWG(t)Δt+Cbat(t)-Cbatmin]ηinv
评估期T内,供电损失率表示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32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