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糟制板栗风味食品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9989.7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9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年;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绿之野生物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36 | 分类号: | A23L1/36;A23L1/221;A23L1/2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栗 风味 食品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糟制板栗风味食品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板栗又称栗子、栗果、大栗。性温,味甘。入脾、胃、肾经。中医认为,板栗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功效,可用于反胃不食、泄泻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筋伤骨折淤肿、疼痛、瘰疬,肿毒等病症。《千金方》记述:“栗,肾之果。肾病宜食之。”《食物本草》:“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栗子所含的糖类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平喘,具有益气健脾、厚补胃肠的作用,可预防胃肠道功能紊乱。栗子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它是一种香甜佳果,也是一种价廉物美、富有营养的滋补品及补养良药。栗子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含量颇丰,能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素有“千果之王”的美称。目前我国板栗的深加工技术仍很薄弱,加上市场产品运作水平不高,致使一些板栗产区出现卖难,造成很大浪费,伤及不少栗农的积极性,目前我国的板栗产品仍以鲜板栗、糖炒板栗、肉烧板栗为主,这与国外市场产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很难形成市场的竞争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糟制板栗风味食品的加工方法,由该方法加工制成的糟制板栗风味食品,既保持了板栗固有的营养成分,又增添了板栗多风味的香气,以拓展板栗产品的多样性,丰富板栗制品的品种和大众消费的需求,提升板栗食用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糟制板栗风味食品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工艺步骤制成:
步骤(一)原料处理
选择无霉烂、无虫蛀的新鲜板栗果,用脱壳机脱除褐色外壳后,先用纯净水浸泡30min,捞出,沥尽水分后,再投入含有重量百分比0.05%的焦亚硫酸钠、0.02%的维生素C、0.15%的半胱胺酸和0.1%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水溶液中,加热95-100℃漂烫3-5min,进行护色处理,同时采用机械搅动,脱去板栗内皮,然后捞出,用纯净水冲洗干净并沥干水分后,备用;
步骤(二)风味腌制料配制
取酿造红酒的酒糟与风味调味剂按重量比为1:2-3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配制成风味腌制料,备用;
步骤(三)腌制
将步骤(二)得到的风味腌制料与步骤(一)经处理后得到的板栗,按重量比为1:10-12的比例混合,搅拌、轻搓均匀,装入腌制缸内,置于20-25℃环境下,浸渍40-45天即可;
步骤(四)板栗清理
将步骤(三)腌制好的板栗,用纯净水快速洗去粘附在板栗表面的风味腌制料后,进行熟制;
步骤(五)蒸熟或炒熟
根据消费市场的需要,经步骤(三)清理后的板栗采用蒸熟或炒熟;其中蒸熟是将清理后的板栗,置入蒸煮锅内,常压蒸煮20-30min,使之熟透,取出,自然冷却即得;
其中炒熟是将直径在2-3mm的石子用水反复冲洗干净后,晾干水分,置于炒锅内先炒热,再按石子与清理后的板栗按重量比10:3的比例加入板栗,继续炒至板栗熟透,倾出,筛去石子后,让板栗自然冷却即得;
步骤(六)杀菌、包装
将步骤(五)经蒸熟或炒熟的板栗,经杀菌后,分别捡出碎栗或破损栗,挑选完整的板栗采用聚乙烯或铝箔复合袋进行真空或充氮包装,即得糟制板栗风味食品成品。
其中所述的调味剂为咸味剂(包括但不限于食盐、酱油)、甜味剂(包括但不限于白砂糖、红砂糖、饴糖、甜菊糖苷、山梨糖醇、L-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菊苣糖、甘草、乳糖醇、三氯蔗糖、木糖醇、麦芽糖醇、蜂蜜)、酸味剂(包括但不限于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磷酸、富马酸、食醋)、鲜味剂(包括但不限于谷氨酸钠、肌苷酸钠、核糖核苷酸钠、鸟苷酸钠、鸡精)、天然调味剂(包括但不限于花椒、胡椒、八角、姜、大蒜、辣椒、孜然、桂皮、肉桂、砂仁、草果、肉蔻、丁香、良姜、小茴香、白芷、芥末、陈皮、当归、紫苏叶、花椒叶、小茴香叶、孜然叶、薄荷叶、荷叶、淡竹叶、菊苣叶、枸杞叶、银杏叶、桑叶、牛至叶、荆芥叶、红茶、绿茶、乌龙茶、菊花、葛花、沙枣花、桅子花、茉莉花、桂花、刺玫花、三七花、玫瑰花、丁香花和辛香料物质如五香粉、咖喱粉、十三香中的一种或两种以及以上任意组合)。
上述所述天然调味剂中的紫苏叶、花椒叶、小茴香叶、孜然叶、薄荷叶、荷叶、淡竹叶、菊苣叶、枸杞叶、银杏叶、桑叶、牛至叶、荆芥叶、绿茶是其干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绿之野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未经徐州绿之野生物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99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