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顺式稠环的β-内酰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549472.8 申请日: 2013-11-07
公开(公告)号: CN103554112A 公开(公告)日: 2014-02-05
发明(设计)人: 吴滨;孙文武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D487/04 分类号: C07D487/04;C07D471/04
代理公司: 昆明协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108 代理人: 马晓青
地址: 650201 ***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顺式 内酰胺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化学合成领域,具体地,涉及式(I)所示的一类顺式稠环的β-内酰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碳青霉素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非常重要的药物,在临床上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然而,近些年一些假单胞菌菌株通过失去膜孔蛋白或表达β-内酰胺酶的方式对碳青霉素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些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的方式使碳青霉素烯类抗生素失活。根据结构可以将数百个已知的β-内酰胺酶分为A—D四种类型。A型的β-内酰胺酶是造成青霉素(penicillin)耐药性的主要因素。由假单胞菌菌株引起的碳青霉素烯类抗生素耐药性主要是由C型β-内酰胺酶(如AmpC)产生的。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β-内酰胺酶抑制剂在与青霉素联用的情况下对A型β-内酰胺酶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如头孢菌素与克拉维酸钾联用)。到目前,虽然报道了一些对C型β-内酰胺酶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但仍然没有用于临床的上市的C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最近,Merk公司的研发人员发现具有式(II)结构的β-内酰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C型β-内酰胺酶抑制活性,特别是MK-8712具有很好的体外和体内活性,已经进入到临床前的研究阶段(Blizzard et al.,Bioorg.Med.Chem Lett.2010,20,918-921;Chen et al.,Bioorg.Med.Chem Lett.2011,21,4267-4270;Blizzard,et al.,WO2008039420A2,2008)。这为寻找用于临床的C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带来了很大的希望。

目前用于合成β-内酰胺化合物式(II)的路线主要是基于Staudinger和Mitsunobu环化反应,分别如Scheme1,Scheme2和Scheme3所示,但三种路线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

第一条路线如Scheme1所示,是瑞士Hoffmann-La Roche公司的研发人员发展的合成路线(Heinze-Krauss,et al.,J.Med.Chem.1998,41,3961-3971.;Hubschwerlen,et al.,J.Med.Chem.1998,41,3972-3975。该路线是以分子间的Staudinger反应为关键步骤,存在路线长,多次使用官能团保护和脱保护技术,有些步骤收率低的缺点。

第二条路线如Scheme2所示,采用Mitsunobu环化反应为关键步骤(Miller et al.,Tet.Lett.1997,38,167)。但存在着底物使用范围窄,试剂昂贵的不利因素。

第三条路线如Scheme3所示,采用分子内的Staudinger反应为关键步骤(Muller,et al.,WO2009037229A1,2009),但需要使用手性辅基,存在立体和对映选择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顺式稠环的β-内酰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本方法采用Pd(II)为催化剂,AgOAc或Ag2CO3为氧化剂,通过钯催化对酰胺底物2(如Scheme4)的β位的sp3C-H键进行活化,同时发生分子内的C-N键形成,成功构建順式稠环的β-内酰胺骨架作为关键步骤。该方法可实现原料简单易得,价格低廉,实验操作简单,路线短,收率高,具有很高的原子经济性,与文献方法相比产生的废弃物少,对环境良好。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式(I)所示的一类顺式稠环的β-内酰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式中β-内酰胺化合物的A,B环是顺式构象;X、Y是相互独立的H或C1-12的直链或支链的烃基、芳基、烷氧基、羟基、酰氧基或氨基,或者X与Y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5~8元环,所述的5~8元环含或不含杂原子,所述的杂原子是N、O、S;n是0或1;R2是H或C1-12的直链或支链的烃基、芳基、烷氧基或酰氧基;R3是取代或未取代的5~8元环,所述的5~8元环含或不含杂原子,所述的杂原子是N、O、S;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94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