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间为发泡层的聚酯纤维增强PVC复合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8377.6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2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郑玉婴;林锦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32B27/02 | 分类号: | B32B27/02;B32B27/12;B32B27/18;B32B27/32;B32B37/15;B32B38/16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间 发泡 聚酯纤维 增强 pvc 复合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制备领域,涉及一种聚酯纤维增强PVC复合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中间为发泡层的聚酯纤维增强PV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酯纤维增强PVC复合材料,具有气密性好、强度高、质量轻、柔韧性好、焊接性能优异等特性。因此,广泛应用于膜结构材料、蓬盖材料、充气艇材料、气模材料等领域。但是对于耐折性,特别是低温弯折性要求高的应用领域,单纯靠提高PVC糊剂与PVC膜配方中增塑剂含量的方式,以其获得更佳的柔韧性和手感,避免材料发硬,效果有限,且会增加使用过程中增塑剂析出的风险,影响材料的使用性能。传统的PVC发泡革材料,气密性较差,材料表面强度低、平整度差,易破损,户外使用寿命短。偶氮类发泡剂还会有环保限制。因此,通过聚酯纤维增强PVC复合材料的结构与配方优化设计,开发中间为发泡层的聚酯纤维增强PV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间为发泡层的聚酯纤维增强PV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具有质量更轻、手感柔软、耐曲饶、抗低温弯折性好、隔热、减震等特性,同时,还具有环保、耐析出等显著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间为发泡层的聚酯纤维增强PVC复合材料的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PVC面膜层、PVC糊剂层、PVC微发泡糊剂层、聚酯纤维网布基材、PVC微发泡糊剂层、PVC糊剂层和PVC底膜层。
所述PVC微发泡糊剂层包括以下组分:以重量份数计,
PVC糊树脂 100份;
增塑剂 60~80份;
有机改性高岭土 5~10份;
气相法二氧化硅 0.5~5份;
热膨胀微珠 0.5~3份;
液体钡锌稳定剂 2~3份;
粘合剂 3~5份;
所述PVC糊树脂为微悬浮法糊树脂(聚合度为1300±150)与乳液法糊树脂(聚合度为1450±200)的复配体系,质量比为2~4:1;
所述增塑剂为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与环氧大豆油的复配体系,质量比为11~15:1;
所述有机改性高岭土为1.5wt.%铝钛复合偶联剂改性处理的粒径大于3000目的煤系煅烧高岭土。
所述气相法二氧化硅的比表面积为200±20 m2/g,选用的牌号为瓦克H20。添加的时间是在糊剂配置均匀后添加,搅拌8~10分钟,转速为1000~1200r/min。
所述热膨胀微球为低温型,外壳为热塑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内核为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具有独特核壳结构的球状塑料颗粒。牌号为:美国POLYCHEM公司的Clocell 120DU15。
所述粘合剂为以醋酸丁酯为载体的异氰尿酸聚合物。
所述PVC糊剂层包括以下组分:以重量份数计,
PVC糊树脂 100份;
增塑剂 70~90份;
液体钡锌稳定剂 1~2份;
色料 1~5份;
粘合剂 1~2份;
所述PVC糊树脂为微悬浮法糊树脂(聚合度为1500±150)与掺混树脂(聚合度为950±50)的复配体系,质量比为9~19:1。
所述增塑剂为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与环氧大豆油、己二酸二异辛酯的复配体系,质量比为20~30:1:1;
所述粘合剂为以醋酸丁酯为载体的异氰尿酸聚合物。
所述PVC面膜层和PVC底膜层均包括以下组分:以重量份数计,
PVC树脂 100份;
增塑剂 80~90份;
有机改性高岭土 10~20份;
钛白粉 2~5份;
色料 1~5份;
抗氧剂 0.1~0.3份;
紫外线吸收剂 0.2~0.9份;
液体钡锌稳定剂 3~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83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充气救生衣装置
- 下一篇:流量转发控制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