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渣油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15884.X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49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平;吴治国;王蕴;王鹏飞;任杰;王子军;申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745 | 分类号: | B01J23/745;C10G4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渣油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渣油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渣油催化剂由经过B酸修饰的、含铁化合物和炭基材料组成,所述B酸的阳离子与铁的摩尔比为20:1-1000:1,含铁化合物选自含氢氧化铁、氧化铁、水合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以催化剂整体为基准,含铁化合物以Fe计,含铁化合物的含量为2重量%~50重量%。
2.按照权利要求1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B酸的阳离子与铁的摩尔比为100:1-1000:1。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B酸选自甲酸、乙酸、乙二酸、柠檬酸、月桂酸、盐酸、硫酸、硝酸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4.按照权利要求3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B酸选自乙酸和/或硫酸。
5.按照权利要求1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炭基材料选自煤粉、石油焦、活性炭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
6.按照权利要求1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炭基材料的平均粒径小于200微米,炭基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1000m2/g。
7.按照权利要求6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炭基材料的平均粒径小于100微米,炭基材料的比表面积为5~200m2/g。
8.权利要求1-7任一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水溶性含铁化合物溶于水,混合均匀;
(2)将炭基材料加入步骤(1)的混合溶液中,同时加入碱性化合物;
(3)步骤(2)所得混合物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颗粒;
(4)配制B酸的溶液;
(5)将步骤(4)溶液和步骤(3)的得到固体颗粒混合,经干燥、研磨后得到渣油催化剂。
9.按照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溶性含铁化合物选自硫酸铁、硫酸亚铁、醋酸亚铁、硝酸铁和氯化亚铁中的一种或几种。
10.按照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碱性化合物选自氨水、氨气、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碱性化合物与Fe的摩尔比为(1.8~2.5):1。
11.按照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B酸溶液的pH值为0.01~6.5。
12.按照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B酸溶液的pH值为0.1~5.0。
13.按照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得到的B酸的溶液和步骤(3)所得固体颗粒混合方法为,在充分混合的条件下将B酸的溶液加入催化剂前身物中,并继续搅拌10min~120min。
14.按照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和步骤(5)的干燥温度为80~150℃,干燥后的催化剂中水含量小于2.0重量%。
15.权利要求1-7任一催化剂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渣油催化剂和助剂混合后分散于渣油原料中,在氢气存在下进行临氢热裂化反应,反应生成物经分离后得到产品油;其中所述的助剂为硫磺粉和/或含硫化合物,所述的渣油催化剂的加入量按其中的Fe计,为渣油原料的0.1重量%~5.0重量%。
16.按照权利要求15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渣油催化剂的加入量按其中的Fe计,为渣油原料的0.3重量%~2.0重量%;所述的助剂按其中的S计,S/Fe的摩尔比例为1~2。
17.按照权利要求15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渣油原料选自石油炼制过程、煤直接液化和油煤临氢共炼过程得到的初馏点大于350℃重质烃。
18.按照权利要求17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渣油原料的沥青质含量高于15重量%,金属(Ni+V)含量大于250ppm。
19.按照权利要求15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渣油临氢热裂化反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反应条件为:温度350~420℃,压力8~20MPa,空速0.1~5h-1;第二阶段反应条件为:温度380~480℃,压力8~22MPa,空速0.1~5h-1。
20.按照权利要求19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阶段反应条件:空速0.5~3h-1;第二阶段反应条件:温度380~480℃,压力12~20MPa,空速0.4~4h-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588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煤电厂专用无毒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钯炭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