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藏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微乳液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12628.5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8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宋晓芳;夏燕敏;于志省;苏智青;朱益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220/56 | 分类号: | C08F220/56;C08F220/06;C08F220/58;C08F220/18;C08F228/02;C08F4/40;C09K8/588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藏 深部调驱用 聚合物 乳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藏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各大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原油含水率不断增加,部分大油田先后进入三次采油阶段。聚合物驱是三次采油的主要技术方法,驱油机理清楚,工艺相对简单,技术日趋成熟,是一项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然而对于非均质地层,驱替仅能作用于高渗透层,波及不到含油的低渗透层,这就造成了原油的采收率降低,成本费用升高。一般针对非均质地层常采用注水井调剖和生产井堵水技术,但这种技术有效范围仅限于近井地带,不能深入到油井深部,达不到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可得到纳米尺寸的交联聚合物微球用于注水开发油藏逐级深部调驱材料,其使用原理是利用纳尺寸的聚合物微球,初始尺寸远小于地层孔喉尺寸,随注入水可以顺利地进入地层深部,在地层中不断向前运移,吸水逐步膨胀后在渗水通道孔喉处形成封堵,造成液流改向,实现扩大水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外科研院所在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领域已有较多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和成果。葛际江等(CN101759838A)采用复配乳化体系提供了一种低界面张力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调驱体系的制备方法,评价了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桩106井条件下对原油的降低张力状况,但对于聚合物微球的膨胀性能未作分析和表述,因此体系对于油藏的调驱能力不得而知。吴飞鹏等(CN 1903974A)通过采用丙烯酰胺/阴离子单体/第二单体合成出二元共聚物纳米尺寸微凝胶驱油材料,采用非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低温光引发剂,生成活性自由基引发聚合,这有利于反相微乳液的稳定,有利于粒径的控制,但体系中乳化剂含量高达25%以上,势必造成高生产成本。岳钦艳等(CN101298488)采用逐步聚合方法制备了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产物具有分子量适中、乳液稳定性好、溶解速度快、粒径分布窄等特点,但固形物含量只有11.6%。
但现有技术的聚丙烯酰胺微乳液在固含量较高时不稳定造成分层,微乳液中的聚合物微球膨胀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聚丙烯酰胺微乳液不稳定和微乳液中的聚合物微球膨胀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油藏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微乳液,本发明的聚合物微乳液具有稳定的特点,而且所述聚合物微乳液中的聚合物微球具有膨胀性好的优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与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述的油藏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三是所述的油藏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微乳液在高温高矿化度油藏调驱中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油藏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
b) 5~25份的乳化剂;
c) 10~70份的水溶性单体A;
d) 0.5~15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或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中的至少一种;
e) 10~60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02~1.0%的水溶性氧化剂或油溶性氧化剂;
(b) 0.02~2.0%的水溶性还原剂或油溶性还原剂;
(c) 0.03~2.0%的水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或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
(d) 0.01~1.0%的水溶性交联剂或油溶性交联剂;
(e) 0.1~10%的尿素、硫脲;
(f) 0.01~0.5%的氨羧络合剂;
(g)0.01~0.5%的分子量调节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26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塑性纤维素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基于乳液法聚苯乙烯微球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