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电极、电池组、电子装置和电动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99920.8 | 申请日: | 2013-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47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 发明(设计)人: | 松下忠史;石井武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2/00;H01M2/26;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孟秋;梁韬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电极 电池组 电子 装置 电动 车辆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2012年10月30日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2012-238572的利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本文。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电池、电极、电池组、电子装置、电动车辆、储电装置和电力系统。
背景技术
因为使用非水电解液的电池特别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可以具有比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基于水溶液的电解液的二次电池的铅酸电池或镍-镉电池更高的能量密度,所以该电池的期望和市场逐渐增长。具体地,由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特性例如轻巧和高能量密度可以合适应用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因此该电池近年来已广泛研究以便获得更大尺寸和更高输出。
特别地,为使用有更高输出的电池,已提出其中混合物层置于正极引线的左右侧上的结构。因此,电池电阻可以降低并且可以获得有更高输出的电池(参见JP2004-311282A和JPH10-241696A)。
另外,关于二次电池,已提出关于电极体、引线和集电体的接合的各种技术。例如在JP2010-212086A中,提出抑制集电体断裂的技术(见于JP2010-212086A)。例如在JP2009-134971A中,提出正极集电体和接头(tab)的超声焊接法以便提供有优良机械强度和抗冲击性的锂离子电池(参见JP2009-134971A)。
发明内容
在在电池中集电体与引线接触的部分中,期望抑制集电体的切割(cut)。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可以抑制集电体的切割的电池、电极、电池组、电子装置、电动车辆、储电装置和电力系统。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包括正极和负极的电池。正极和负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包括:集电体;在集电体的一个主表面上的混合物,所述混合层包括集电体的一部分通过其暴露的缝隙;接合(bond)到通过缝隙暴露的集电体的暴露表面的引线;以及被配置为保护集电体的保护层,该保护层的至少一部分在集电体的暴露表面上并且被置于引线的一部分和暴露表面之间。引线的该一部分至少包括引线外缘(peripheral edge)的一部分。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极,其包括:集电体、在集电体的一个主表面上的包括集电体的一部分通过其暴露的缝隙的混合物层、接合到通过缝隙暴露的集电体的暴露表面的引线,以及被配置为保护集电体的保护层,该保护层的至少一部分在集电体的暴露表面上并且被置于引线的一部分和暴露表面之间。引线的该一部分至少包括引线外缘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电子装置、电动车辆、储电装置和电力系统包括上面的电池。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提供被配置为保护集电体的保护层,该保护层的至少一部分在集电体的暴露表面上并且被置于在引线的一部分和暴露表面之间,并且引线的该一部分至少包括引线外缘的一部分。该结构可以抑制集电体的切割。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可以抑制集电体的切割。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结构例子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在图1中示出的卷绕电极体的放大部分的截面图;
图3是卷绕电极体被卷绕的表面的截面图;
图4A是当从集电体的一个主表面侧观察时在图3中的区域Q的部分顶视图;并且图4B是沿图4A中直线L1-L1的截面图;
图5A是在保护层根据其他第一结构例子形成的情况下在图3中的区域Q的顶视图;并且图5B是沿图5A中直线L2-L2的截面图;
图6A是在保护层根据其他第二结构例子形成的情况下在图3中的区域Q的顶视图;图6B是沿图6A中直线L3-L3的截面图;并且图6C是沿图6A中直线L4-L4的截面图;
图7A是在其中保护层根据其他第三结构例子形成的情况下在图3中的区域Q的顶视图;并且图7B是沿图7A中直线L5-L5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配置例子的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使用非水电解质的家庭储电系统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采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应用到的串联混合系统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结构例子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99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