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建兰种子非共生萌发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98077.1 | 申请日: | 201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8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唐凤鸾;赵志国;黄宁珍;何金祥;付传明;石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4/0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杨雪梅 |
地址: | 541006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建兰 种子 共生 萌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统名贵花卉建兰种子的萌发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无菌播种技术的建兰种子非共生萌发的方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背景技术
建兰(Cymbidiu ensifolium) 又名四季兰、夏蕙、剑蕙、秋兰、剑叶兰等,为兰科(Ocrhidacea)兰属(Cymbidium)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是国兰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之一,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国内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云南、四川、安徽、广西和广东等省区,分布范围较广。建兰花期独特,一年能数次开花且花期较长,是众多国兰中唯一能多次开花的品种,建兰花多、别致,花型、花色都很丰富,且具有非常宜人的香味。研究发现建兰叶片能吸附粉尘、吸收苯和甲醛等有毒气体,被誉为“环保卫士”。 与其他兰科植物一样,由于生境破坏和过度采挖,野生建兰已濒临灭绝,属于“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附录Ⅰ中的保护对象而被禁止贸易。
建兰种子非常微小,胚未分化,无胚乳或仅有少量胚乳,自然萌发率极低,且所需时间特别长,一般要6-12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萌发。而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对兰科植物种子进行非共生萌发,可有效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缩短萌发时间,有利于种苗生产取得成功,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因些,通过生物技术促进建兰种子非共生萌发可以有效提高萌发率并达到快速生产种苗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兰种子萌发率高、萌发时间短、根状茎质量好的非共生萌发方法。
本发明选择观赏价值高、市场需求量较大、且适应性强的建兰品种为材料,利用无菌播种技术对其种子进行非共生萌发研究。通过人工授粉获得建兰种子,当授粉成功的果实生长到300~360天时,将种子播种在萌发培养基上进行萌发,种子萌发后形成白色或无色透明的圆型球茎,之后转变为绿色根状茎,培养25~30天时种子开始萌发,60天时萌发率达50~75%,从而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一种促进建兰种子非共生萌发的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人工授粉:在花朵开放1~2天内进行自花授粉,将同一植株不同花朵上的花粉相互授粉,同时去除唇瓣并进行套袋处理,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5-7天后去除套袋,结实率72.5~85%;
(2)种子成熟度的选择:授粉后采集不同生长天数的种子接种到萌发培养基上,进行萌发试验,选择人工授粉后生长300~360天,蒴果充分膨大,果皮浓绿的果实种子为最佳材料;所述种子萌发培养基含: 1/6MS、NAA6.0~10.0 mg L-1、椰子汁150~300 mL、活性炭1.0~2.0 g L-1、蔗糖20 g L-1、琼脂5.5 g L-1、pH为5.2;
(3)种子播前处理:当蒴果发育到300~360天时,整果剪下先用自来水清洗干净,然后依次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溶液浸泡2-3分钟后,用质量分数为0.2%的升汞溶液浸泡消毒15~2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冼4-6次,用无菌滤纸吸干果实表面的水分,纵向切开果实,将种子用无菌纱布包好在含有KT 0.1~0.3 mg mL-1、IBA 0.1~1 mg mL-1的溶液中浸泡4-6分钟,再用无菌水洗2-3次;
(4)播种及培养:将处理好的种子接种到萌发培养基上,在温度30~32℃的黑暗条件下,培养25~50天时种子开始膨大形成无色透明或白色的圆型球茎,70天时萌发率达50~75%;所述种子萌发培养基含: 1/6MS、NAA6.0~10.0 mg L-1、椰子汁150~300 mL、活性炭1.0~2.0 g L-1、蔗糖20 g L-1、琼脂5.5 g L-1、pH为5.2。
步骤(3)中所述种子浸泡溶液优选为:KT 0.3 mg mL-1、IBA 0.2 mg mL-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80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屋面变形缝防渗漏构造
- 下一篇:一种新型船舶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