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91366.9 | 申请日: | 2013-10-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5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 发明(设计)人: | 赵海兴;蒋礼;袁时权;张之能;张耀斌;陈文武;卢洪富;徐家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恒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2 | 代理人: | 左帮胜 |
| 地址: | 51804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管柱 圆心 自动 定位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测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钢结构技术日益纯熟,钢结构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超高层建筑林立。而圆管柱由于各项受力均衡的特点,更是在超高层钢结构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测量的需要,常常需要找到圆管柱圆心点作为钢管柱测量的校正点,而钢管柱的圆心点却不能以一个实物存在而被测量员观测到,这就需要一个工具来设法找到钢管柱的圆心点位置,并以实物呈现出来,以便测量员进行观测。
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制作一个十字架,依靠人为确定的中心点作为圆管柱的圆心,此种做法存在主观上的误差,测量结果势必与真实情况偏差较大,且须工人爬至钢管顶操作,危险性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实现管柱圆心的自动测量,使用方便且测量精度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包括第一连杆、设置在第一连杆两端的弹簧、分别与弹簧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连杆、分别与第二连杆自由端转动配合的滑轮、以及连接到第一连杆上的圆球;所述第一连接杆、弹簧和第二连接杆呈直线排列,且所述第一连杆、弹簧、第二连接杆以及滑轮呈轴对称设置;所述圆球通过垂直于第一连杆的连接件而连接到第一连杆上,且所述连接件与第一连接杆的连接点位于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的对称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的自由端垂直弯折后穿过滑轮的中心,所述滑轮可转动地固定在第二连杆的自由端。
进一步地,所述滑轮的转动平面与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的对称轴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滑轮的最外缘呈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滑轮的最外缘还沿滑轮周向布设若干平行的沟槽。
进一步地,所述滑轮与第二连杆之间通过铆接的方式配合在一起,或者通过螺锁的方式配合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刚性臂、柔性连接线或连接绳。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为弹力相同并具有足够弹力的压缩弹簧或压缩弹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具有自动定位特点,只需将此工具置于圆管柱内即可测出圆管柱圆心位置,无须人工进行操作,而且该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不受圆管柱截面尺寸的限制,可适用于多种圆管柱截面,使用安全方便、测量精度高。该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结构简单,便于存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在管柱内的受力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在管柱内呈平衡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用于测量各类圆管柱例如钢管柱的圆心。请参看图1至图3,该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包括第一连杆110、设置在第一连杆110两端的弹簧130、分别与弹簧130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连杆150、分别与第二连杆150自由端转动配合的滑轮170、以及连接到第一连杆110上的圆球190。第一连接杆110、弹簧130和第二连接杆150呈直线排列;第一连杆110、弹簧130、第二连接杆150以及滑轮170呈轴对称设置。圆球190通过垂直于第一连杆110的连接件192而连接到第一连杆110上,且连接件192与第一连接杆110的连接点位于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的对称轴上。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92为刚性臂,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件也可以为柔性连接线或连接绳。
弹簧130为弹力相同并具有足够弹力的压缩弹簧或压缩弹片,保证滑轮170与管柱内壁的滑动摩擦力大于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自身的重力,避免管柱圆心自动定位器在重力作用下沿管柱轴线方向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未经中建钢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13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