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生流除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82837.X | 申请日: | 2013-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6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马巍;黄伟;王建春;李翀;张纯;梅伟;浦承松;谢波;周云;刘晓波;骆辉煌;蒋艳;顾世祥;罗佳翠;陈欣;冯顺新;彭期冬;沈晓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5/05 | 分类号: | B01D35/05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恒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24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生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借助风生湖流运用机械方式除去表层藻的装置,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主要应用于湖泊、水库、池塘等富营养化较重且蓝藻极易富集水域的水质净化和水生态环境修复。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水质逐步恶化,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蓝藻水华已成为水域严重富营养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伴随着毒素的产生对人类和水生动物带来极大的危害。
目前,国内外除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分为物理除藻技术、化学除藻技术和生物除藻技术三大类。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或人工打捞、黏土絮凝和遮光技术等方法。物理法表现得最为直接,它可直接清除水体中的部分藻类,基本不产生二次污染。但是由于物理除藻费用昂贵,且范围十分有限,因此该方法只能局限于小水体或大水体的局部水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物理除藻在操作费用上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利用风生流除藻装置。以重力势能和风力作为驱动使得富含蓝藻的表层湖(库、池塘)水自流进入此装置,经过装置后,将蓝藻从水中过滤出来并通过人工或动力机械将其打捞上岸进行再处理,节省大量劳动力,达到经济除藻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风生流除藻装置的三视图;
图2为风生流除藻装置的某视角;
图3为风生流除藻装置的某视角;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风生流除藻装置的侧视图的放大图;
图6为定水线6和排水孔7的剖视图。
附图中,1为蓝藻导流装置,2为导流装置浮漂,3为导流装置与浮漂固定杆,4为定位孔,5为平衡气囊,6为定水线,7为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利用风生流除藻装置包括:蓝藻导流装置1、导流装置浮漂2、导流装置与浮漂固定杆3、定位孔4、平衡气囊5、定水线6和排水孔7以及导管与滤藻网(导管与滤藻网未显示)。
根据本发明,利用定位孔4将该装置置于所要应用的湖泊(水库、池塘)里的固定位置,通过调节导流装置浮漂2和平衡气囊5使得整个装置平稳漂浮水面上,并且使得定水线6处于水下10-30mm以保证和控制流量,这样,水在风生流和重力势能的作用下通过蓝藻导流装置1进入风生流除藻装置,之后水从排水孔7排出,
通过导管(未显示)释放于较低位置的滤藻网(未显示)上,再经机械或人工方式将滤藻网上的藻类除去或更换滤藻网。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结构上,蓝藻导流装置1的高度一般在应在300-500mm,导流装置浮漂2的直径一般为200-300mm,导流装置浮漂2和平衡气囊5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材料的选取进行适当的调整。蓝藻导流装置1的长度通常设计为两侧蓝藻导流装置1收缩段距离L的30-50倍,其排水孔7的直径与两侧蓝藻导流装置1收缩段距离L有关,以便足够排出蓝藻导流装置1导入的水。在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排水孔7的直径由标号“D1”表示。
本发明的优点包括:
1、本装置采用物理法直接清除表层水体中富集度相对较高的藻类,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2、本装置是无需驱动力的装置,该装置的动力源为风生流和重力势能,故该装置为无碳环保装置;
3、本装置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约束装置,可随水位的高低自适应升降以保证定水线6于水下10-30mm来满足本装置的工作条件。故本装置一经在某密度稳定的水域采用,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尺寸是:蓝藻导流装置1的长度为20m,高度为30cm,厚度为5mm,两侧蓝藻导流装置1的张开角度为120°,收缩段宽度为1m;导流装置浮漂2的直径为20cm,厚度为5mm,其间距为80cm;导流装置与浮漂固定杆3为直径10mm长度为50cm的刚性连接杆;定位孔4刚性连接在蓝藻导流装置1上其内侧直径为30cm,外侧直径为50cm;平衡气囊5位于倒流斜槽(斜度为60°)的底部,是一个截面为上底2m、下底3m、高度1.732m的直角梯形,宽度与蓝藻导流装置1的收缩段宽度相等为1m;定水线6,参看图6,为倒流斜槽的延伸,其长度为30cm竖直高度为25.98cm,其目的是在尽量少调节导流装置浮漂2和平衡气囊5使得整个装置平稳的漂浮水面之上,并且使得定水线6于水下20-30mm;排水孔7上端为喇叭口接在装置上,其直径为30cm,其后面是一个挡水板,排水孔7下端接与其同尺寸的排水管于水势较低处(势差约80cm)的滤藻网上,经机械或人工方式将滤藻网上的藻类除去或更换滤藻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28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深宽比垂直玻璃通孔的刻蚀方法
- 下一篇:用于直接表面安装的裸露芯片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