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催化剂钒酸铋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73944.6 | 申请日: | 2013-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49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龚彩荣;席鑫;范国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22 | 分类号: | B01J23/22;B01J35/06;B82Y40/00;C02F1/3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秀奎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催化剂 钒酸铋 纳米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催化剂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纳米纤维的新型光催化剂钒酸铋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自从太阳能清洁能源的使用得到广泛关注以来,可见光催化剂的发展就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寻找一种具有更高光催化活性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大使用价值的光催化剂成为当今世界上光催化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二氧化钛光催化剂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良好光催化性能的光催化剂,其在光解有机污染物和太阳能电池领域已经取得良好的应用。然而由于其仅能在紫外光区域下才具有光催化活性,故增加了其应用的局限性。钒酸铋是一种新型的可见光催化剂,其不仅在紫外光区域中拥有良好地光催化活性,而且在可见光下能够发生光催化反应。但其也拥有诸多缺点,因为钒酸铋的导带较低,其不能满足可见光水解反应中H+的还原电位,因为钒酸铋在光催化反应中电子与空穴结合速率快,电子传输速度较慢,从而影响了钒酸铋的光催化活性。如果将钒酸铋光催化剂做成纳米纤维结构,增加钒酸铋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减小钒酸铋颗粒尺寸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克服已有钒酸铋光催化剂的粉体或者纤维状形貌的不足,提供一种钒酸铋纳米纤维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适合应用于有机物的光解,且其制备方法过程简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光催化剂钒酸铋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第一步,利用溶胶法制备钒酸铋溶胶,具体来说需要:
首先按照钒酸铋(化学式为BiVO4)化学计量比的要求,取硝酸铋(或者Bi(NO3)3·6H2O)、偏钒酸铵(NH4VO3),溶解在稀硝酸中,形成橙黄色的均一溶液,所述稀硝酸为5ml体积百分比为60%的浓硝酸溶解在25ml的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形成。
然后向溶液中加入助纺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增加溶液的黏度,直至所得溶液达到具有可纺性溶胶为止,例如将选用的稀硝酸作为溶剂,向体系中添加PVP,所述溶剂体积(ml)和PVP质量(g)为等比例,即30ml稀硝酸添加30gPVP;充分搅拌均匀得黄色溶胶体系,室温20—25℃搅拌反应时间为2天。
第二步,将所得钒酸铋溶胶加入到已固定在针管泵上的针管(针管直径为3cm)中,将针管泵的流速调整为1~5ml/h,在针管和收集板之间加一高压电源(电压值为15~18kV),针尖与收集板之间的距离为13~17cm,开始进行电纺操作。将电纺所得的凝胶纤维收集在坩埚中,按照2℃/min的速率进行焙烧,升温至400~550℃恒温2~3h,随炉温冷却至室温,可得到钒酸铋的纳米纤维。
对本发明制备的钒酸铋光催化剂,具有骨架结构且为短程纳米纤维,拥有很大的比表面积,采用美国Quanta Chrome NOVA-2000型比表面积仪进行比表面积的测定为5—8m2/g。根据附图显示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将制备好的样品利用荷兰Phlilps公司的XL30ESEM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情况下的样品的形貌)照片可知:
从附图3中可以看到,经过电纺过程后,钒酸铋凝胶纤维直径为1~2μm表面光滑且具有很长连续性。
从附图4中可以看到,经过400℃高温焙烧后,钒酸铋凝胶纤维的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本光滑连续的纤维变成了具有骨架结构的短程钒酸铋纤维。形成这种形貌的原因是由于高温下,有机物的分解以及钒酸铋晶体的长大,使得原本光滑的钒酸铋凝胶纤维中大量有机物的分解和生成钒酸铋的颗粒发生缔合从而导致了骨架结构的产生。
从附图5可以看到,经过450℃高温焙烧后,钒酸铋纳米纤维的结构。
从附图6可以看到,经过500℃高温焙烧后,钒酸铋纳米纤维的结构。
从附图7可以看到,经过550℃高温焙烧后,钒酸铋纳米纤维的结构。
通过以上不同温度下钒酸铋焙烧纳米纤维图片可以得出,随着温度的升高,钒酸铋纳米纤维的骨架结构越来越明显,这会使所得钒酸铋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得到增大。
本发明的钒酸铋光催化剂进行拉曼和XRD测试其结构,结果如附图1和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39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