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电镀的基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70495.X | 申请日: | 2013-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3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4 | 分类号: | B32B27/04;B32B27/02;C25D5/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518034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镀 基体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电镀的基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复合材料凭借其特殊优势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用品上。它们不仅能够在使用性能上替代传统的金属材料,还能够节约机械加工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产品重量以及降低产品成本。
但是上述复合材料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复合材料不导电、不导热、耐磨性差、易变形、不耐污染和缺乏金属光泽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复合材料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当复合材料用于电镀时,由于复合材料本身并不导电,不能够直接进入电镀槽电镀,即使电镀后得到了具有少量金属电镀层的复合材料,该金属电镀层与复合材料的结合力也很差,剥离强度很低,容易脱落,很难将其应用到航空、航天、电子器件以及金属屏蔽层等领域。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出现一种复合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使得表面处理后得到的复合材料在用于电镀时能够取得理想的电镀效果,且复合材料与电镀后在其表面上形成的金属电镀层具有较好的结合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电镀的基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复合材料电镀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电镀的基体材料,包括复合材料层以及设置在复合材料层表面的碳纤维材料层。
进一步地,碳纤维材料层设置在复合材料层的一侧或两侧。
进一步地,复合材料层为玻璃纤维布、芳纶布和石英布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浸渍形成。
进一步地,碳纤维材料层为碳纤维布和/或碳纤维片段通过浸渍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电镀的基体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浸渍液对复合材料和碳纤维材料进行浸渍,叠层,固化,得到表面具有碳纤维材料层的基体材料。
进一步地,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复合材料和碳纤维材料,将复合材料和碳纤维材料分别置于浸渍液中浸渍,初步固化,得到半固化的复合材料层和半固化的碳纤维材料层;以及S2、将半固化的碳纤维材料层设置在半固化的复合材料层表面上,经进一步固化,得到碳纤维材料层与复合材料层粘结成一体的基体材料。
进一步地,初步固化的固化温度为80℃~100℃。
进一步地,初步固化的固化压力为0~0.1Mpa。
进一步地,初步固化的固化时间为0.2~3小时。
进一步地,进一步固化的固化温度为100℃~300℃。
进一步地,进一步固化的固化压力为0~3Mpa。
进一步地,进一步固化的固化时间为1~12小时。
进一步地,复合材料选自玻璃纤维布、芳纶布和石英布中的一种或多种;碳纤维材料为碳纤维布和/或碳纤维片段。
进一步地,浸渍液包括基体液、固化剂和促进剂。
进一步地,固化剂为胺类固化剂,胺类固化剂选自脂肪二胺、芳香族多胺和双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述促进剂选自丙烯酸胺、三氯化铁、二茂铁和对氯代苯甲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基体液选自环氧树脂、氰酸酯和双马来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复合材料表面设置具有导电性的碳纤维材料,最终得到了能够直接进入电镀槽电镀的基体材料,且电镀后得到的金属镀层与复合材料的附着力较好。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解决了复合材料表面电镀困难且电镀后金属镀层附着力较差的问题,经电镀后应用到航空、航天、电子器件以及金属屏蔽层等领域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本发明不需要大型仪器设备,工艺简便易行。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典型实施例的可电镀的基体材料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复合材料表面电镀困难、无法金属化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电镀的基体材料,如图1所示,该基体材料包括复合材料层10以及设置在复合材料层10表面的碳纤维材料层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04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透明感应薄膜材料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