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高增益高抑制比的带隙基准电压源设计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26231.4 | 申请日: | 2013-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8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崔海娜;潘洪帅;牛晓聪;程雪;荆胜羽;程德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F1/56 | 分类号: | G05F1/5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增益 抑制 基准 电压 设计 | ||
1. 一种具有高增益高抑制比的带隙基准电压源设计,其特征在于:运算放大器电路、启动和偏置电路、提高抑制比电路、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所述运算放大器电路的主要作用是保证△VBE的精确性,通过多级放大减小失调;所述启动和偏置电路用于向其它电路提供启动电压和偏置,并在其它电路启动后关闭;所述提高抑制比电路用于产生局部参考电源VDDL,降低电路对外部电源的依赖,增强电路抗干扰性能;所述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采用自偏压 cascade结构的电流镜,降低由MOS器件沟道调制效应引起的影响,提高了输出电压的电源抑制比,与外部电路协调产生性能稳定的零温度系数的基准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高增益高抑制比的带隙基准电压源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运算放大器电路采用双端输入单端输出的形式,由PMOS管M20~M24、NMOS管M25-M28、第五电阻R5、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高增益高抑制比的带隙基准电压源设计, 其特征在于:所述PMOS管M20~M22的源极接于参考电压源VDDL,栅极连接于启动与偏置电路中NMOS管M10的漏极,且M20的栅极与漏极连接,并连接于NMOS管M27的漏极,M21的漏极与PMOS管M23、M24的源极相连接,M22的漏极与NMOS管M28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23、M24的源极相连接,并与PMOS管M21的漏极连接,M23的栅极与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中NMOS管M5源极连接,并接于第二电容C2的一端,M23的漏极与NMOS管25的漏极相连接,M24的栅极与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中NMOS管M8的源极连接,M24的漏极与NMOS管M26的漏极连接;所述NMOS管M25、M26的栅极相连接,M25的漏极与栅极相连接,并接于M23的漏极连接,M25的源极接地,M26漏极与M24的漏极连接,M26的源极接地;所述NMOS管M27的漏极与M20的漏极相连接,栅极与启动与偏置电路中NMOS管M11、M30的栅极相连接,源极接地;所述NMOS管M28的栅极与M24、M26的漏极相连接,漏极与M22的漏极连接,源极接地;所述第二电容一端与M23的栅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一端与第五电阻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PMOS管M1~M4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一端与第三电容C3连接,另一端与M24、M26的漏极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高增益高抑制比的带隙基准电压源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和偏置电路由PMOS管M9、M29,NMOS管M10、M11、M30组成,为其它电路提供启动电压和偏置;所述PMOS管M9的源极与参考电压源VDDL连接,栅极接地,漏极与NMOS管M10的栅接和NMOS管M11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M29栅极与M10的漏极连接,源极与参考电压源VDDL连接,漏极与NMOS管M30的漏极连接;所述NMOS管M10的栅极与PMOS管M9、NMOS管M11漏极相连接,漏极与M29的栅极练接,源极接地;所述NMOS管M11、M30的栅极相连接,源极接地,M11的漏极与M9漏极、M10栅极相连接,M30的漏极与栅极相连接并接于M29的漏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高增益高抑制比的带隙基准电压源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高抑制比电路由PMOS管M12~M15、NMOS管M16~M19组成;所述PMOS管M12、M13的源极与外部电源VDD连接,栅极相连接,M12的漏极与NMOS管M18的漏极连接,并引出参考电源VDDL,M13的漏极与NMOS管的M19的漏极连接,并与其栅极相接;所述PMOS管M14的源极与参考电源VDDL连接,栅极与运算放大器电路中PMOS管M24的栅极连接,漏极与NMOS管M16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M15的栅极与算放大器电路中PMOS管M23的栅极连接,漏极与NMOS管M18的栅极、NMOS管M17漏极相连接;所述NMOS管M16、M17的源极接地、栅极相连接,M16的漏极与M14的漏极连接,M16的漏极与栅极相连接,并接于NMOS管M19的栅极,M17的漏极与PMOS管M15的漏极、NMOS管M18栅极相连接;所述NMOS管M18栅极与M15、M17的漏极相连接,漏极与M12的漏极连接,源极接地;所述NMOS管M19栅极与M16的栅极连接,漏极与M13的漏极连接,源极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623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