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圆织机的提经控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25585.7 | 申请日: | 2011-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9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 发明(设计)人: | 杨龙兴;杨浩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D03C13/00 | 分类号: | D03C13/00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 代理人: | 孙晓晖 |
| 地址: | 2130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圆织机 控制 装置 | ||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110283042.7,申请日为2011年9月21日,发明创造名称为“圆织机及其提经控制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织机的提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圆织机是编织较大型塑料包装制品的专用机器。它以经线和纬线相互交叉编织的方法,将塑料丝编织成各种包装制品,如圆形编织袋。在经纬交叉的控制中,通过大功率交流电动机驱动空间凸轮,从而带动若干杠杆机构控制提经圆环带动经线向上、向下运动,形成穿纬开口供走圆周运动的梭子穿过上下间隔的经线,形成相互交叉的经纬编织制品。
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圆织机采用机械空间凸轮带动若干杠杆运动进行提经,杠杆一端在空间凸轮曲线槽中运动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使得交流驱动电机的负荷较大,这导致耗电量较大,且导致电机往往发生过载而烧毁的情况。其次,与交流驱动电机传动配合的减速器承受较大的传递力矩,且容易使齿轮箱中轮齿折断。再次,杠杆和空间凸轮之间的摩擦很容易使摩擦部位磨损,严重影响了圆织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工作噪音大。
中国专利文献CN2518877公开了一种六梭圆织机, 其工作时,装在主轴上的凸轮的转动驱动滑块运动,并带动长短吊带作上下往复运动,进而带动经线作上下交替动作,从而实现开口动作,由于推梭器转动时,推动了梭子作回转运动,并连续不断地穿过作周期性开交动作的经线,将纬线织入其中,完成了经线和纬线的编织工作。该方案,同样存在交流驱动电机的负荷较大,凸轮摩损严重、使用寿命较短和工作噪音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能耗、长寿命且工作噪音较小的圆织机的提经控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一种圆织机,包括:盘形推梭器、固定于该盘形推梭器中心轴线上的旋转主轴、设于盘形推梭器外侧且内外相邻设置的两组提经杆、位于旋转主轴上并与一驱动电机传动配合以驱动盘形推梭器转动的大齿轮,其特点是还包括:提经控制装置。
该提经控制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盘形推梭器下方的提经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旋转主轴底部的用于检测所述盘形推梭器上的梭子的角度信息的圆光栅编码器;所述提经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两组提经杆分别做提经和降经运动的第一、第二提经驱动装置,第一、第二提经驱动装置结构相同,第一提经驱动装置包括:用于垂直相间固定一组提经杆的提经杆架和与该提经杆架相连的直线位移驱动器,该直线位移驱动器适于根据所述梭子的角度信息而驱动所述提经杆架上的所述提经杆作提经或降经运动并实施编织。
进一步,为控制直线位移驱动器按照梭子转动位置协调作出相应的动作,所述圆光栅编码器和直线位移驱动器与一控制器相连。当光栅编码器与盘形推梭器配合水平同步转动时,圆光栅编码器采集设于盘形推梭器上的梭子的角度信息,所述控制器通过采集的梭子的角度信息控制直线位移驱动器驱动各提经杆架带动提经杆作相应的提经或降经运动。
进一步,所述提经杆架上设有5-10根提经杆,以便于提经杆顶部的多根经线一次形成一较深梭口,单次使一根纬线同时与5-10根经线进行交织,进而提高编织效率。
进一步,所述提经杆架上的各提经杆呈圆弧形分布,该圆弧的直径与盘形推梭器的直径相等,以方便盘形推梭器带动梭子从所述梭口中经过,防止断线。
进一步,为提高编织效率,所述两组提经杆构成一对提经杆组,盘形推梭器的外周均匀分布有多对提经杆组。
上述圆织机提经控制装置的工作方法,包括:
①、控制盘形推梭器水平转动,位于盘形推梭器上的梭子跟随转动;
②、设于所述盘形推梭器的旋转主轴底部的圆光栅编码器跟随盘形推梭器转动,控制器通过该圆光栅编码器实时检测所述梭子的角度信息;
③、当测得梭子转动到所述盘形推梭器一侧的两组提经杆形成梭口的角度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第二直线驱动器分别驱动第一、第二提经杆架上的提经杆作提经和降经运动,以形成梭口,盘形推梭器带动梭子从所述梭口中经过,梭子上的纬线与所述提经杆顶部的经线产生交织;
④、当测得梭子再次回转至所述梭口的角度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第二直线驱动器分别驱动第一、第二提经杆架上的提经杆作降和提经运动,以再次形成一梭口,并使梭子再次通过梭口,以使纬线与经线再次产生交织;
⑤、重复上述步骤③-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理工学院,未经江苏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55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保温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复合砌砖
- 下一篇:一种冷库的共用顶板与墙板连接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