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食性茶纸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5320.7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4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华峰;陈荣山;陈来荫;何素萍;刘长辉;叶陈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B65D65/46 |
代理公司: | 泉州劲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6 | 代理人: | 王小明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性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食性纸,尤其涉及一种可食性茶纸;本发明还涉及该可食性茶纸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可食性纸是以可食材料为基础原料,添加适量黏结剂、增稠剂及其他辅料,经过制浆、成型、干燥而得到的一种新型食品。蔬菜、水果、大米、玉米等原料是可食性纸常用的基础原料。因此,可食性纸往往具有膳食纤维含量高、矿物质含量丰富、热量低、口感好、风味佳等特点。作为一种纸状新型食品,1、因其携带方便、样式新颖,可以作为休闲食品;2、因其低糖甚至无糖的特性,高膳食纤维和丰富矿物质等特性,可以作为功能食品;3、因其具有纸的基本特性,可以作为食品包装袋,起到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对茶叶深加工领域的研究也随之拓展。利用茶叶为原料研制可食性纸,既可拓展茶叶深加工领域,又符合营养绿色环保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食性茶纸,以茶叶为主要原料,并添加其它辅配原料,获得的可食性纸既含茶叶的营养成分,又保留了清淡的茶香和茶味,既可用作茶食品的内包装纸,又可作为一种新型休闲食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食性茶纸,将含茶物料与饮用水按料液质量比1:2~1:5制成纸浆,所述含茶物料按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原料:20%~45%茶粉,20%~30%质量浓度为80%的麦芽糖浆,10%~30%小麦粉,1%~4%甘油,0.5%~3%海藻酸钠,1%~2.5%黄原胶,0.5%~2.5%酪蛋白酸钠,1%~3.5%磷脂,1%~3%羧甲基纤维素钠,0.1%~2%阿拉伯胶,0.1%~1%柠檬酸,0.5%~1%食盐,0.2%~0.8%琼脂。
优选的,所述含茶物料还包括0%~0.3%味精及0%~0.2%三氯蔗糖。
优选的,所述含茶物料按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原料:36%茶粉,22%质量浓度为80%的麦芽糖浆,27%小麦粉,2.5%甘油,2%海藻酸钠,1.5%黄原胶,2%酪蛋白酸钠,2%磷脂,2.2%羧甲基纤维素钠,1%阿拉伯胶,0.5%柠檬酸,0.6%食盐,0.7%琼脂。
一种可食性茶纸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原料预处理:具体为将茶叶粉碎过200目筛,再分别将小麦粉、海藻酸钠、黄原胶、酪蛋白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阿拉伯胶、琼脂磨碎过80目筛;
步骤2,纸浆配制:具体为将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比例的质量浓度为80%的麦芽糖浆、甘油、柠檬酸、食盐溶解于所述饮用水中,微热助溶;再将如权利要求1所述比例的茶粉、小麦粉、海藻酸钠、黄原胶、酪蛋白酸钠、磷脂、羧甲基纤维素钠、阿拉伯胶和琼脂与上述溶液混合,搅匀,再于匀质机中匀质15~30min;
步骤3,熟化:具体为将所述纸浆85~95℃恒温加热30~60min,期间持续慢速搅拌;
步骤4,成型:具体为将纸浆在抄膜机上抄膜成型,并通过调节出浆量控制茶纸的厚度至0.1~1㎜,干燥温度控制在70~95℃,干燥时间10min~60min,使产品含水率在10%~15%,即制得所述可食性茶纸。
优选的,步骤2中还包括将权利要求2中所述比例的味精及三氯蔗糖溶解于所述饮用水中。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 本发明的可食性茶纸的加工制备方法,加工条件温和,有效保留了原料中的营养成分。
(2) 本发明的可食性茶纸,以茶叶为主要原料,充分利用茶叶特性,无需添加任何茶香精、色素和营养强化剂,具有天然绿色健康的特点。
(3) 本发明的可食性茶纸,富含茶成分,可作为一种新型休闲食品,既满足消费者感官需求,亦满足营养需求,还具有“吃”茶所特有的舒缓疲劳、提神醒脑之功效。
(4) 本发明的可食性茶纸,茶香清新,可作为很多茶食品的内包装材质,使茶食品的茶元素内外兼之,也可包装其他食品,增添食品风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使用的所有原辅料均为市售食品级原辅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53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