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水透气的电器腔体结构及该防水透气膜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18733.2 | 申请日: | 2013-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1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晏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晏光明 |
主分类号: | F21V31/00 | 分类号: | F21V31/00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汉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5 | 代理人: | 田子荣 |
地址: | 5284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水 透气 电器 结构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水透气的电器腔体结构及防水透气膜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电器中的一种,LED灯具一般分为三个组件:1、金属外壳,用来容纳其他组件,用来散热,用来防水保护其他组件,用来实现二次配光。2、电源驱动:用来保证LED发光体正常工作,延长寿命。3、LED发光体:由若干个小芯片采用单颗或者集成封装。
户外灯防水主要依靠方法是采用密封隔绝的方法,一般采用结合部橡胶垫加防水胶,将灯体腔体内部与外界隔绝。灯具在处于内外气体压力不平衡状态。灯具工作时,灯体内温度在60-80℃,灯体内气体膨胀,压力大于外界环境,灯体空间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力差越大,在压力差下,灯体内气体逐渐破坏密封圈和防水胶,高温气体从灯体内溢出。当灯具熄灭后,温度下降至常温,灯体内气体收缩,压强变小,存在环境压强大于灯体内压强压力差,负压使外接环境气体同样逐渐破坏破坏密封圈和防水胶,外界气体、水分进入灯体内,达到内外气压平衡。所以,采用密封的方法无法解决户外灯具防水问题。
传统的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在灯体上留下一个孔洞。这样虽然内外气压可以平衡,但是不能解决灯具进水和进入灰尘的问题。二是留下一个空洞,用弹性物质密封,但是只能解决小体积灯具气压平衡问题,而户外灯一般体积较大,气体热膨胀效应很大,不足以解决内外气压平衡问题。
发明人进一步了解到:游离状态下水分子颗粒非常细小,但当水分子冷凝变成水珠后,颗粒变大,由于水珠表面张力的作用(水分子之间互相“拉扯抗衡”),可供游离水分子通过的孔径对液态水来说在常压状态下就无法通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防水透气的电器腔体结构,使用电器腔体达到透气防水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一种防水透气的电器腔体结构,包括一个电器的腔体,其特征在于腔体壁上开有一个连通腔体内外的通孔,该通孔上覆盖有一个防水透气膜,防水透气膜上开有防止液态水通过的透气孔。
上述透气孔的孔径在30纳米以下
上述的防水透气的电器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水透气膜固定在通孔的边沿上。
上述的防水透气的电器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水透气膜上有一密封圈,将防水透气膜压紧在腔体外壁上。
上述的防水透气的电器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一紧固件,将密封圈紧固在腔体外壁上。
本发明防水透气的电器腔体结构的效果在于:由于水分子冷凝变成水珠后,颗粒变大,由于水珠表面张力的作用(水分子之间互相“拉扯抗衡”),可供游离水分子通过的孔径对液态水来说在常压状态下就无法通过,使防水透气膜具有防水透气的功能,既能防水又能解决电器腔体内外的透气和气压平衡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电器腔体防水透气的方法。
本发明实现电器腔体防水透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腔体壁上开一连通腔体和外界的通孔,采用防水透气膜,并将其该防水透气膜覆盖在通孔上;用一紧固装置将防水透气膜固定在电器腔体壁上。
采用本发明实现电器腔体防水透气的方法,能保证既能防水又能解决电器腔体内外的透气和气压平衡问题
上述的防水透气膜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水透气膜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以高分子材料膜为基材,用高能粒子对高分子材料膜进行辐照;
B、将经过辐照的高分子材料膜浸于盛有酸溶液或碱溶液的容器中进行蚀刻反应即可获得防水透气膜。
本发明的方法的优点在于:采用本发明生产的防水透气膜具有微孔密度均匀的特点,采用本发明的生产方法,隔膜微孔孔径易控制、生产速度快、生产效率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上述步骤A中辐照时的辐照功率为2000-10000千瓦,辐照时间为0.5~200秒。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上述步骤B中蚀刻反应时间为0.2~60分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改进,当所述高分子材料膜为PET膜时,上述步骤B中蚀刻反应使用的碱溶液为15—35%的NaOH溶液。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一种应用上述方法生产的防水透气膜。
一种应用上述方法生产的防水透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上形成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微孔,所述微孔由两个漏斗型孔构成且该两个漏斗型孔的小 直径端对接。
所述漏斗型孔的大直径端与小直径端的直径比为8:1。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晏光明,未经晏光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87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承载板承重能力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LED投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