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转向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395112.7 | 申请日: | 2013-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5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 发明(设计)人: | 刘平义;宜佳敏;李海涛;魏文军;宋英杰;张绍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15/00 | 分类号: | B62D15/00;B62D7/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适应 轮距 调整 车辆 转向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转向机构,属于车辆底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车辆底盘变轮距条件下的车辆转向技术范围。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范围广,南北方农作物种植种类多而且差异大,不同农作物的行距一般不同,同种农作物不同区域或者不同种植方式的行距一般也不相同。在农作物的生长期,除草、喷药以及施肥等田间管理机械化作业要求作业车辆沿农作物行距行走,因此要求农用车辆底盘的轮距随农作物行距变化进行调节,需要大幅度调节轮距的农用车辆底盘。农用车辆底盘的轮距改变后,转向机构也需要适应轮距的变化。目前,国内的拖拉机、农用动力底盘的转向机构一般为阿克曼梯形转向机构,不能满足轮距可调式底盘中转向机构与轮距调节相适应的要求。而现有的公开技术中有多种转向机构能适应轮距的调节,申请号为“201110000166.X”,名称为“变轮距变地隙前转向装置”的发明专利通过左联动花键轴和右联动花键轴的抽拉来调节轮距,方向盘通过转向动力传递装置适应方向盘和车轮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能够满足轮距可调式底盘的转向要求。目前国内外研究、应用集中于前轮独立转向和四轮独立转向,采用液压驱动、伺服控制转向车轮满足阿克曼转向条件,或者伺服电机控制转向车轮满足阿克曼转向条件;国外型号为AIRONE2000的自走式喷药机,采用液压驱动、伺服控制四轮独立转向,可适应轮距改变前、后及轮距调整过程中的转向行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转向机构,应用于可调整轮距车辆的转向系统,左、右车轮相对车辆中央平面对称运动、实现轮距无级调整,轮距调整过程中及调定轮距后均可适应车辆的正常转向行驶。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车架22上设置有纵向滑道221、右横向滑道222和左横向滑道223,右横向滑道222和左横向滑道223共运动轴线并与纵向滑道221的运动轴线垂直且对称布置,主动杆1与车架22移动联接由纵向滑道221约束,主动杆1的一端与底杆2中点垂直固连,右腰杆4与左腰杆5等长、各自的一端分别与底杆2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顶杆3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形成等腰转向梯形MPQN,两直行底角分别为f0、g0,f0=g0;右摆杆6与右转向臂8等长、各自的一端分别与右导杆14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右平衡杆16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右导杆14与右平衡杆16等长,形成右驱动平行四边形ABCD,右导杆14与车架22移动联接由右横向滑道222约束,右后连杆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等腰转向梯形MPQN的顶点P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右驱动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C上,右前连杆1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等腰转向梯形MPQN的顶点M上、另一端转动连 接于右驱动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D上,右后连杆10与右前连杆12等长,右摆杆6与右腰杆4等长,形成右联接平行四边形DCPM,右转向节18与右转向臂8成180°-g0角固连、共同绕A点转动,右转向节18联接右车轮20并控制其方向;左摆杆7与左转向臂9等长、各自的一端分别与左导杆15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平衡杆17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左导杆15与左平衡杆17等长,形成左驱动平行四边形EFGH,左导杆15与车架22移动联接由左横向滑道223约束,左后连杆1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等腰转向梯形MPQN的顶点Q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左驱动平行四边形EFGH的顶点G上,左前连杆1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等腰转向梯形MPQN的顶点N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左驱动平行四边形EFGH的顶点H上,左后连杆11与左前连杆13等长,左摆杆7与左腰杆5等长,形成左联接平行四边形HGQN,左转向节19与左转向臂9成180°-f0角固连、共同绕E点转动,左转向节19联接左车轮21并控制其方向,右导杆14与左导杆15等长,右后连杆10与左后连杆11等长,右转向节18与左转向节19等长;主动杆1相对车架22的纵向滑道221移动,左、右车轮的轮距改变,右腰杆4相对底杆2绕M点转动或左腰杆5相对底杆2绕N点转动,实现左、右车轮的转向。构成本发明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转向机构(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51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