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模型拟合的智能手机功耗评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3880.2 | 申请日: | 2013-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8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吕勇强;史元春;杨维康;陈康;李建州;苏静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M1/24 | 分类号: | H04M1/24;H04W24/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模型 拟合 智能手机 功耗 评估 方法 | ||
1.基于模型拟合的智能手机功耗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获取智能手机的参数,选取CPU、内存RAM、屏幕、WiFi、Phone、3G、SD卡和Audio音频模块的参数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所述参数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步骤2:对存在尾功耗的硬件WiFi、3G和Phone,进行尾功耗处理:分别对硬件WiFi、3G和Phone采集五组实测功耗值,然后将硬件WiFi、3G和Phone关闭之后3秒内的功耗数据截取出来,随后分别计算其每一秒内功耗值的均值,即可得出硬件WiFi、3G和Phone在三个时间段内对应的尾功耗值;
步骤3:将步骤1获取的智能手机参数输入到模型拟合工具SPSS中,具体拟合过程为:将步骤1获取的智能手机参数和利用外接电源测得的智能手机的 所有硬件的实时总功耗值读入模型拟合工具SPSS中,选择线性回归作为分析回归类型,设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即可得出模型拟合结果;根据拟合结果得出拟合方程,即基于硬件使用率的智能手机功耗模型,在基于硬件使用率的智能手机功耗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硬件WiFi、3G和Phone在三个时间段内对应的尾功耗值,即可得到智能手机功耗模型utDPM;所述智能手机功耗模型utDPM如式(1)所示:
pij=αij×cj+βij×dj (1)
式中:pij表示功耗测量样本中第i个样本的第j个硬件设备所消耗的功率,αij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个硬件设备的使用率,βij表示硬件WiFi、3G和Phone的尾功耗情况,cj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个硬件设备使用率的系数,di表示硬件WiFi、3G和Phone的尾功耗的系数;样本指的是每一次的测量,样本中包含的数据就是模型的所有输入变量对应的具体数值;
第i个样本消耗的全部功耗如式(2)所示:
pi=k+(pi0+pi1+…+pin)
=k+((αi0×c0+βi0×d0)
+(αi1×c1+βi1×d1)
+…
+(αin×cn+βin×dn)) (2)
令xi=(αi0,αi1,…,αin),yi=(βi0,βi1,…,βin),c=(c0,c1,…,cn)T,d=(d0,d1,…,dn)T,则式(2)可归纳为式(3):
pi=k+xi×c+yi×d(3)
式(2)和式(3)中,pi表示功耗测量样本中第i个样本的总功耗,k是常量,代表系统的基础功耗,pi0,pi1,…pin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0,1,…,n个硬件设备所消耗的功率,αi0,αi1,…αin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0,1,…,n个硬件设备的使用率或状态值,βi0,βi1,…βin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0,1,…,n个硬件 设备的尾功耗值,c0,c1,…,cn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0,1,…,n个硬件设备使用率的相关系数,d0,d1,…,dn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0,1,…,n个硬件设备尾功耗的相关系数,xi表示第i个样本所有硬件设备的使用率或状态值的向量,yi表示第i个样本的所有硬件设备的功耗延迟情况的向量,c表示第i个样本的所有硬件设备使用率的相关系数的向量的转置,d表示第i个样本的所有硬件设备尾功耗的相关系数的向量的转置;
以tm为采样周期,采集m个样本的功耗公式如式(4)所示:
令P
则式(4)可归纳为式(5):
P=k·e+X·c+Y·d (5)
式中:P表示m个样本的总功耗的向量,e是单位向量,X表示m个样本的所有硬件设备的使用率或状态值的向量组成的矩阵,Y表示m个样本的所有硬件设备的功耗延迟情况的向量组成的矩阵;
根据上述公式(5)计算智能手机设备以tm为采样周期的m个样本总功耗,如式(6)所示: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388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