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支化镍系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9112.X | 申请日: | 2013-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8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李翠勤;施伟光;李杰;张志秋;杨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22 | 分类号: | B01J31/22;C07C251/24;C07C249/02;C07C2/32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6300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支 化镍系 烯烃 聚合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合成及高分子材料学交叉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超支化镍系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超支化大分子呈不规则的三维准球形结构,分子中包含部分线性结构单元,官能团部分位于分子表面,部分存在于分子内部。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较小的溶液和熔融粘度。该类聚合物具有大量末端官能团和大量的分子内空腔等,正是这样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不同于线形聚合物的分子运动,表现出许多线形聚合物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能,其合成过程也很简单。不同结构的超支化聚合物在药物载体、加工改性、交联剂、涂料和纳米材料等方面开发应用,因此超支化聚合物引起了高分子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正是由于超支化分子具有上述的优良特性和用途广泛性,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力图拓展其应用范围。
曲红杰等人(曲红杰.“扫帚”型分子的合成及破乳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以超支化分子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下式(a)结构的超支化聚醚表面活性剂。
郭艳东等人(郭艳东.扫帚型酚类抗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以超支化分子为原料,合成了具有下式(b)结构的酚类抗氧剂:
Malgas等人(SMITH G, CHEN R, MAPOLIE S. The synthesis and catalytic activity of a first-generation poly(propylene imine) pyridylimine palladium metallodendrimer[J]. 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2003, 673(1-2):111-115.)采用树枝状大分子与水杨醛(或其取代物)进行希夫碱反应生成树枝状水杨醛亚胺配体,再与镍的化合物进行络合反应,合成了下式(c)结构的烯烃聚合催化剂:
赵春宾等人(赵春宾, 袁荞龙, 黄葆同, 等.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负载钛催化乙烯聚合[J]. 高分子学报, 2007, 9:810-815.)以树枝状大分子与水杨醛、醋酸镍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下式(d)结构的乙烯聚合用催化剂,通过对其催化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Smith等人(SMITH G, MAPOLIE S.F, Iminopyridyl-palladium dendritic catalyst precursors: evaluation in Heck reactions[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13 (2004) 187–192) 以树枝状大分子与吡啶二甲醛、氯化钯反应,合成了下式(e)结构的烯烃聚合催化剂:
通过研究表明,该催化性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上述的这些文献是以树枝状大分子和超支化分子或其衍生物为原料,利用树枝状大分子或超支化分子特殊的结构,通过常见的有机合成反应,合成了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表面活性剂、抗氧剂和催化剂。
同时,随着超支化分子应用领域的日益拓宽,对于获得新型的、具有优异性能的超支化合物仍存有亟需的需求,这也是当前超支化分子深入材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和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支化镍系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制备过程中,采用超支化分子、水杨醛(或其取代物)、氯化镍为原料,进行两步合成反应得到了所述超支化镍系烯烃聚合催化剂,超支化镍系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结构式为
其中CnH2n+1为饱和烷基链(n≥4),R1、R2各自相同或不同,独立地选自H、甲基、仲丁基或叔丁基中的一种;该催化剂可用于乙烯齐聚合成市场急需的高碳α-烯烃。
首先将超支化分子与水杨醛(或其取代物)进行希夫碱反应制得超支化希夫碱配体,然后将配体与氯化镍进行反应而制得,其中n、R1、R2、定义如上所述,其反应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91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3D丝印油墨
- 下一篇:一种输出控制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