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59739.7 | 申请日: | 2013-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4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岳敏;郑德立;李胜;何鹏;任建国;黄友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1393;H01M4/1395;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518106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用硅碳 复合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纳米硅/石墨颗粒、第一碳包覆层和有机裂解碳层;其中,所述纳米硅/石墨颗粒是以石墨为体积膨胀缓冲基底的内核,包覆纳米硅颗粒层,形成球状或类球状的复合颗粒;所述第一碳包覆层为碳纳米管和/或无定形碳,所述碳纳米管和/或无定形碳穿插于纳米硅颗粒间隙形成的空隙网络中和/或包覆在纳米硅颗粒层外,使纳米硅被紧密地包裹于碳纳米管之间和/或碳纳米管与石墨基底之间,同时有效提升材料离子传导率;所述有机裂解碳层为所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最外包覆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由内至外依次由纳米硅/石墨颗粒、第一碳包覆层和有机裂解碳层组成;其中,所述纳米硅/石墨颗粒是以石墨为体积膨胀缓冲基底的内核,包覆纳米硅颗粒层,形成球状或类球状的复合颗粒;所述第一碳包覆层为碳纳米管和/或无定形碳,所述碳纳米管和/或无定形碳穿插于纳米硅颗粒间隙形成的空隙网络中和/或包覆在纳米硅颗粒层外,使纳米硅被紧密地包裹于碳纳米管之间和/或碳纳米管与石墨基底之间,同时有效提升材料离子传导率;所述有机裂解碳层为所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最外包覆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硅包覆层的厚度为100~850nm,进一步优选为150~820nm,特别优选为200~800nm;
优选地,所述纳米硅颗粒的粒度为5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500nm,特别优选为70~500nm;
优选地,所述纳米硅颗粒与石墨的质量比为6∶100~30∶100,特别优选为8∶100~25∶100;
优选地,所述纳米硅/石墨颗粒与第一碳包覆层的质量比为98∶2~85∶15,进一步优选为96∶4~88∶12,特别优选为95∶5~89∶11;
优选地,所述第一碳包覆层的厚度为80~2000nm,进一步优选为200~1000nm,特别优选为300~600nm;
优选地,所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粒径为1~60μm,进一步优选为3~55μm,特别优选为5~45μm。
4.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石墨为内核,通过喷雾造粒技术将纳米硅均匀分散于石墨基体表面,得到纳米硅/石墨颗粒,然后进行化学气相沉积包覆碳纳米管和/或无定形碳,再通过液相包覆法进行有机裂解碳二次包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纳米硅和石墨混合得到核壳结构的纳米硅/石墨颗粒;
(2)将步骤(1)得到的纳米硅/石墨颗粒与催化剂前驱体混合,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包覆有机碳源,得到碳纳米管和/或无定形碳包覆的硅/石墨材料;
(3)将步骤(2)得到的碳纳米管和/或无定形碳包覆的硅/石墨材料进行液相包覆有机碳源,得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973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空间几何关系的桥梁上运动目标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密封圈